-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批评政府或统治者的残暴行为,也可用于形容任何残酷和专横的行为。
- 例句
- 1. 这个政府的苛政猛于虎,让人民生活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2. 古代的暴君以苛政猛于虎著称,人民苦不堪言。
- 基本含义
- 指残酷的统治比猛虎还要可怕,用来形容政府或统治者的残暴和专横。
- 延伸学习
- 可以了解更多关于春秋时期和古代政治统治的历史背景,以加深对这个成语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这个国家的苛政猛于虎,让人民生活很艰难。2. 初中生:历史课上学到,某国的统治者实行苛政猛于虎,导致人民起义。3. 高中生:在文学作品中,苛政猛于虎常常被用来形容残暴的统治者。4. 大学生:研究历史时,我深刻理解到苛政猛于虎对社会的危害。
-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出自《左传·昭公十年》。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昭公在位期间,因其政治手段残酷,对人民实行严苛的政治统治,引起了人民的不满和反抗。后来,有人向昭公进言:“国君的统治如同猛虎一般,残暴且可怕。”于是,人们用“苛政猛于虎”来形容昭公的统治。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苛政猛于虎”与残酷的统治和猛虎的凶猛特性联系起来,形象地表示政府或统治者的残暴和专横。
- 词语结构
- 四个汉字的成语,前两个字是形容词短语,后两个字是比喻。
- 词语解释
- kē zhèng měng yú hǔ ㄎㄜ ㄓㄥˋ ㄇㄥˇ ㄧㄩˊ ㄏㄨˇ
苛政猛于虎(苛政猛於虎)
谓繁重的赋税、苛刻的法令,比猛虎还要凶残。据《礼记·檀弓下》载, 孔子 过 泰山 时,遇一妇人在墓旁痛哭。问之,知其翁、夫、子三代,俱死于虎。但她还不愿迁离此地,为其能免受苛政之苦。 孔子 听了,对他的学生说:“小子识之:苛政猛於虎也!”《老残游记》第六回:“到街上访问本府政绩,竟是一口同声説好,不过都带有惨淡颜色,不觉暗暗点头,深服古人‘苛政猛於虎’真是不错。”
- 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