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姗姗这个词语常常用来形容女子优雅轻盈的走路姿态,也可以用来形容某种事物发展的缓慢进程。它可以用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用在文学作品、诗歌中,增加描述的细腻感。
- 例句
- 1. 她穿着一袭白纱裙,姗姗地走在花丛中。2. 这个项目的进展姗姗而上,但是结果还是非常令人满意的。
- 反义词
匆匆
- 基本含义
- 形容慢悠悠、缓慢的样子。
- 基本解释
◎ 姗姗 shānshān
[leisurely] 走路从容,不紧不慢的样子
她终于姗姗来迟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姗姗相关的成语,如“姗姗来迟”、“姗姗而去”等,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她姗姗地走进教室,像一只轻盈的小鸟。2. 初中生:时间姗姗地流逝,我们要珍惜每一天。3. 高中生:他的学习成绩姗姗上升,得到了老师的表扬。4. 大学生:她姗姗地走过校园,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5. 成年人:这个项目的推进速度姗姗而上,值得期待其成果的到来。
- 故事起源
- 姗姗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诗经·小雅·甫田之什》中的《姗姗者莪》一诗中,原文是“姗姗者莪,民之造也”,意思是“我是慢悠悠地在前进,是人民的领袖”。后来,这个成语被引申为形容某种行为缓慢的样子。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姗姗”与女子轻盈的走路姿态联系起来,形成记忆联想。另外,也可以通过多读、多写这个成语,加深对其含义的理解和记忆。
- 词语结构
- 姗姗由两个相同的“姗”字组成,形成重叠的结构,使得整个成语更加生动、形象。
- 详细解释
(1).动作缓慢貌。 清 程趾祥 《此中人语·大胆秀才》:“须臾见一丽女子,自棺中姗姗而出。” 朱自清 《旅行杂记》二:“那时我总以为第二句应该开始了,岂知一等不来,二等不至,三等不到……四拍拍毕,第二句的第一个字才姗姗的来了。”
(2).形容女子走路缓慢从容的姿态。 叶圣陶 《隔膜·阿菊》:“伊姗姗地走入场中,给伊的小友做伴侣去了。” 闻一多 《李白之死》诗:“月儿初还在丝丝柳影后窥看,象沐罢的美人在玻璃窗口晾发一般,如今却已姗姗移步出来,来到了池西。” 杨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三五章:“ 黄梅霜 一把拉住 李槐英 的胳膊跟在 刘文蔚 的身后,姗姗地扭着腰肢向人群中间走过去。”参见“ 姗姗来迟 ”。
(3).形容人的气度飘逸潇洒。《儿女英雄传》第三五回:“那老者生得童颜鹤髮,仙骨姗姗。”《花月痕》第七回:“ 丹晕 、 曼云 自是好脚色, 掌珠 、 秋香 秀骨姗姗,也过得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