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证实。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罗祖》:“官笞 李 , 李 以实告。而事无验见,莫可质凭。”
- 基本含义
- 凭借实际证据或真实材料作为依据。
- 详细解释
- 质凭源于《史记·李斯列传》中的“质实不用,质言可用”。其中,“质实不用”指的是实际的证据或真实的材料不需要使用,而“质言可用”则表示可以使用口头上的陈述或言辞作为依据。后来,这个成语演变为现在的“质凭”,意味着凭借实际证据或真实材料作为依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或主张。
- 使用场景
- 在辩论、论证、讨论等场合中,可以使用“质凭”来表示凭借实际证据或真实材料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或主张。也可以用于强调某个观点或主张是有充分证据支持的。
- 故事起源
- 据说,质凭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在古代,人们在法庭上进行辩论时,需要提供实际证据或真实材料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如果没有充足的证据,就很难说服法官和陪审团。因此,质凭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原则,也成为了一种智慧的象征。
- 词语结构
- 质凭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四字成语,其中“质”是第一个字,表示实际证据或真实材料;“凭”是第二个字,表示依靠或倚赖。
- 例句
- 1. 在辩论中,他凭借大量的数据和事实质凭自己的观点。2. 他提供了充足的证据,质凭了自己的主张。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质凭”与“证据”和“依靠”联系起来记忆。想象一个人拿着一堆证据,站在一个凭借证据来支持自己观点的位置上,这样可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其他相关成语,如“凭空”、“凭据”等,以扩展对“质凭”这个主题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质凭了很多实际的证据,向同学们证明了我的观点是正确的。2. 初中生:老师要求我们在辩论赛中质凭自己的观点,所以我准备了很多相关的材料。3. 高中生:在写论文时,我会质凭大量的学术研究来支持我的观点。4. 大学生:在参加辩论比赛时,我需要质凭充足的证据来说服评委和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