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阿连通常用来形容那些没有主见、没有原则的人。可以用在日常生活中,或者在社交场合中,用于批评某个人的盲从行为。
- 例句
- 1. 他真是个阿连,总是随大流,没有自己的主见。2. 不要成为一个阿连,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 基本含义
- 指人不肯坚守原则,随波逐流,没有主见。
- 基本解释
指 南朝 宋 诗人 谢灵运 从弟 谢惠连 。《宋书·谢灵运传》:“ 惠连 幼有奇才,不为父 方明 所知……﹝ 灵运 ﹞谓 方明 曰:‘ 阿连 才悟如此,而尊作常儿遇之。’” 宋 王安石 《寄四侄旊》诗之一:“‘春草已生’无好句, 阿连 空復梦中来。”按,“春草”指 谢灵运 名句“池塘生春草”。后因以为兄弟的代称。 唐 白居易 《将归渭村先寄舍弟》诗:“为报阿连寒食下,与吾酿酒扫柴扉。” 宋 梅尧臣 《寄公异弟》诗:“无由梦阿连,诗句何能好。” 郁达夫 《寄曼兄》诗:“记取当时灯下语,阿连有力争訶纷。”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的成语,如“随波逐流”、“缺乏主见”等,以扩展对这个主题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是个阿连,总是跟着别人做事,没有自己的主意。2. 初中生:她太阿连了,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总是盲从别人。3. 高中生:我们应该有自己的主见,不要成为阿连。4. 大学生:他的阿连行为让他失去了自己的个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 故事起源
- 阿连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晋书·谢安传》中,故事中描述了一个叫阿连的人,他没有自己的主见,总是随波逐流。这个故事成为了后来形容没有主见的人的成语。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在河流中漂流,没有自己的主见,随波逐流,这样可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阿连是一个由两个字组成的成语,第一个字是“阿”,第二个字是“连”。
- 详细解释
- 阿连是一个带有贬义的成语,形容一个人没有主见,容易被他人影响,不坚守原则,随波逐流。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批评那些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盲从他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