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指 刘备 。 刘备 曾任 豫州 刺史,因称 刘豫州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将军起兵据有 江 东, 刘豫州 亦牧众 汉 南,与 曹操 并争天下。” 清 顾炎武 《汉三君诗·昭烈》:“卓矣 刘豫州 ,雄姿类 高帝 。”
- 基本含义
- 指人们在某些情况下表现出的矛盾心态,即既想得到某种利益,又不愿意承担相应的责任。
- 详细解释
- 刘豫州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人物,他在东汉末年担任豫州刺史的时候,有一次遇到洪水泛滥的情况。刘豫州原本是想修治河堤以保护百姓,但考虑到修治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可能会招致皇帝的不满,他最终放弃了修治河堤的念头。这个故事成为了后来刘豫州成语的来源。
- 使用场景
- 刘豫州成语常用于形容人们在面临困难或抉择时,既想得到某种利益,又不愿意承担相应的责任的心态。它可以用于描述一些懒惰、贪婪、逃避责任的行为。
- 故事起源
- 刘豫州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历史上的刘豫州。刘豫州在面临修治河堤的决策时,表现出了矛盾的心态,最终选择了放弃修治。这个故事被后人引用成为了刘豫州成语。
- 词语结构
- 刘豫州成语由两个部分组成,刘豫州是人名,表示特定的人物;后面的“豫州”则表示地名,指刘豫州担任的职位。
- 例句
- 1. 他常常刘豫州,明明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却又不愿意承担责任。2. 在面对困难时,我们不能刘豫州,应该勇往直前。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刘豫州的故事来记忆这个成语。想象刘豫州面对修治河堤的决策时犹豫不决,最终选择了放弃,这样可以帮助记忆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历史上的刘豫州的事迹,以及其他与矛盾心态相关的成语,如“左右为难”、“拿不定主意”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看到一块巧克力,既想吃掉它,又怕被妈妈责备,所以他刘豫州了。2. 初中生:他想要去旅游,但又不愿意花钱,所以他刘豫州了。3. 高中生:他明明知道考试作弊是不对的,但又怕考不好,所以他刘豫州了。4. 大学生:他想要找一份高薪工作,但又不愿意付出努力学习,所以他刘豫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