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可以用来形容一些虚有其表、没有实质内容的活动或行为。比如,某个会议只是为了形式而开,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讨论和决策,可以说这个会议就是个秧鼓。
- 例句
- 1. 这场演讲只是个秧鼓,没有任何有价值的内容。2. 这个节目太秧鼓了,一点意思都没有。
- 基本含义
- 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故意制造声势,表面上热闹非凡,实际上却无聊、无意义。
- 基本解释
乐器名。 唐 称腰鼓, 宋 称杖鼓。以一杖击打的细腰鼓。 宋 陆游 《闵雨》诗:“寂寂不闻秧鼓动,哑哑实厌水车翻。” 清 吴锡麒 《吴兴道中观插秧者》诗:“听田謳水乡最宜,鸣秧鼓梅天新霽。”
- 延伸学习
- 可以了解更多关于中国传统音乐器乐表演形式的知识,比如秧歌、龙灯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今天学校组织的活动太秧鼓了,只有一些表演,没有学习的内容。2. 初中生:这个游戏太秧鼓了,玩了半天也没有什么意思。3. 高中生:老师布置的作业只是个秧鼓,没有任何挑战性和深度。4. 大学生:这个社团的活动太秧鼓了,只是为了吸引人数,没有实质性的交流和学习。
- 故事起源
- 关于“秧鼓”的起源并没有明确的故事,但它来源于中国传统的农村音乐器乐表演形式。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秧鼓”与热闹的场景结合起来,想象在一个农村集市上,人们打着鼓乐,跳着舞蹈,制造热闹的氛围,但实际上没有实质性的内容或意义。
- 词语结构
- 形容词+名词
- 详细解释
- 秧鼓是指一种传统的农村音乐器乐表演形式,通常在农村集市或庙会上进行。秧鼓表演时,人们会穿着鲜艳的服装,打着鼓乐,跳着舞蹈,吸引了许多观众。然而,秧鼓表演并没有实际的意义和价值,只是为了制造热闹的氛围,吸引人们的眼球。因此,成语“秧鼓”用来形容某种行为或活动虽然看起来很热闹,但实际上没有实质性的内容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