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民灵一词常用于赞美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可以用于描述社会群体的集体智慧和创新能力,也可以用于表达人民群众在困境中顽强拼搏、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 例句
- 1. 我们要充分发挥人民的民灵,推动社会创新和进步。2. 这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的民灵。
- 基本含义
- 指人民的精神和思想具有活力和创造力。
- 基本解释
(1).人和神。《文选·颜延之<车驾幸京口三月三日侍游曲阿后湖作>诗》:“民灵騫都野,鳞翰耸渊丘。” 李周翰 注:“民灵,人神也。” 南朝 梁 江淹 《为萧骠骑发徐州三五教》:“况称兵 江 汉 之上,图衅庙闕之下,恶炽罪盈,民灵所絶。”
(2).人民,民众。 宋 范仲淹 《新定感兴》诗之三:“风物皆堪喜,民灵独可哀,稀逢贤太守,多是謫官来。” 宋 沉遘 《贺冬表》诗之二:“天瑞来格,民灵乐胥。”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人民、智慧、创造力相关的成语,如“民智”、“民生”、“众志成城”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班级里的每个同学都很有民灵,每次做活动都能提出很多好的想法。2. 初中生:历史课上老师讲到曾公亮的故事,我深受启发,觉得人民的民灵真的很重要。3. 高中生:民灵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我们应该努力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4. 大学生:在大学里,我们要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培养自己的民灵,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 故事起源
- 民灵一词最早出现在《宋史·曾公亮传》中。曾公亮是北宋时期的一位官员,他在担任宰相期间,提倡改革,重视民生,注重教育。他曾说过:“民灵者,国之根本也。”这句话强调了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后来,这句话逐渐演变成成语“民灵”。
- 记忆技巧
- 可以联想成“民心灵动”。将“民灵”与“民心灵动”进行联想,帮助记忆其基本含义。
- 词语结构
- 主谓结构。其中,“民”为主语,“灵”为谓语。
- 详细解释
- 民灵一词由“民”和“灵”组成。“民”指人民,代表了广大群众;“灵”表示精神和思想。民灵的含义是指人民的精神和思想具有活力和创造力。这个成语强调人民群众的智慧和能动性,表达了人民群众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