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封建时代,居父母丧者,在一定期限内免征劳役赋税,称“孝假”。《旧唐书·食货志上》:“ 天宝 元年正月一日赦文:‘……其一家之中,有十丁已上者,放两丁征行赋役;五丁已上,放一丁。即令同籍共居,以敦风教。其侍丁孝假,免差科。’” 宋 王溥 《唐会要·休假》:“ 天宝 四载六月十四日勅:‘顷以乡閭侍丁,优给孝假,官吏等仍科杂役……自今后,将侍丁孝假,不须差行。’”
- 基本含义
- 指离开工作或学习,回家探望父母,表达对父母的孝心。
- 详细解释
- 孝假是由“孝”和“假”两个词组成的成语。孝是指对父母尽孝的美德,假是指离开工作或学习的时间。孝假表示人们离开工作或学习,回家探望父母,表达对父母的孝心和关心。
- 使用场景
- 孝假通常用于描述人们为了尽孝而离开工作或学习,回家探望父母的情景。这种行为体现了传统中华文化中对父母的尊敬和关爱,也是一种传承和弘扬传统美德的表现。
- 故事起源
- 孝假在古代中国的文化中起源于儒家思想,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敬。孝假的概念源自《论语·季氏》:“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这句话强调了子女应该了解父母的年纪,并且要以喜悦和担忧之心对待父母。孝假体现了子女对父母的关心和孝敬,是中华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
- 词语结构
- 成语“孝假”的结构是由两个汉字组成,分别是“孝”和“假”。
- 例句
- 1. 他每年都请几天的孝假回家探望父母。2. 我们公司鼓励员工申请孝假,以便回家陪伴父母。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记忆成语“孝假”:1. 将“孝”和“假”分开记忆,孝表示对父母的孝心,假表示离开工作或学习。2. 可以想象自己离开工作或学习,回家探望父母的场景,加深记忆。
-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孝相关的成语和文化,如“孝敬”、“孝顺”、“孝子”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每个寒暑假都会请孝假回家陪伴父母。2. 初中生:考试结束后,我申请了两天的孝假回家探望父母。3. 高中生:虽然忙于学业,但我每个月都会请一天的孝假回家陪伴父母。4. 大学生:每个寒暑假我都会请一个月的孝假,回家和父母一起度过宝贵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