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在面对困难或冲突时,主动放弃自己的权益或利益,以求达到和谐或解决问题的目的。常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家庭关系、工作场合或社会环境中,为了维护和谐关系或解决矛盾而主动退让或牺牲自己的利益。
- 例句
- 1. 为了保持家庭的和睦,他总是反躬让步。2. 作为领导,他经常反躬让贤,给年轻人提供发展的机会。
- 基本含义
- 指主动放弃自己的权益或利益,为他人让步或牺牲自己的利益。
- 基本解释
◎ 反躬 fǎngōng
[examine oneself] 回过头来反省一下自己
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礼记·乐记》
- 延伸学习
- 除了了解这个成语的基本含义和用法外,还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文章、故事或文学作品,进一步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为了帮助同学们解决问题,他主动反躬让步,放弃了自己的游戏时间。2. 初中生:在班级竞选中,她为了维护班级的团结,主动反躬让贤,让给了其他同学机会。3. 高中生:为了帮助家庭渡过难关,他主动反躬让步,放弃了自己的大学梦想。4. 大学生:为了促进社会和谐,他参加了志愿者活动,主动反躬让步,为他人服务。希望以上学习指南对你有所帮助!
- 故事起源
- 关于“反躬”的故事起源并没有明确的记载。这个成语可能是在古代社会中逐渐形成的,用来形容人们为了维护和谐关系或解决矛盾而主动放弃自己的权益或利益。
- 记忆技巧
- 记忆这个成语可以通过以下方法:1. 将“反”字与“躬”字进行对比,记住“反”表示相反,与“躬”相对立。2. 可以联想到一个人弯腰或屈身的动作,表示主动退让或放弃。
- 词语结构
- 这个成语由两个汉字组成,分别是“反”和“躬”。
- 详细解释
反过来要求自己;自我检束。《礼记·乐记》:“好恶无节於内,知诱於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 宋 叶适 《漳浦县圣祖殿记》:“至于所好者山水,则以为豫於德而贤之,岂非动静协应物之宜,寿乐由反躬之効歟!” 明 唐顺之 《葛母传》:“而其所以尽乎己者,固不在于声华辞艺之蔚然者,而有在于克己反躬之闇然者矣。” 金松岑 《论写情小说于新社会之关系》:“非独文明国然,彼观《游山拷火》、《御碑亭》之剧本,与夫《聊斋誌异·<聂小倩><秋容><小谢>》之鬼史,或尝以见色不乱,反躬而自律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