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古代称 长江 流域中部 荆州 地区,即 春秋 楚国 的地方。亦指这一地区的人。《诗·小雅·采芑》:“蠢尔 蛮荆 ,大邦为讎。” 朱熹 集传:“ 蛮荆 , 荆州 之蛮也。”《后汉书·李膺传》:“ 緄 前讨 蛮荆 ,均 吉甫 之功。” 宋 欧阳修 《金鸡》诗:“ 蛮荆 鲜人秀,厥美为物怪。”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二篇序说:“一直到 周宣王 的时候, 长江 流域的中部都还是所谓 蛮荆 ,所谓南蛮。”
- 基本含义
- 形容人的行为粗野凶悍,不讲礼貌。
- 详细解释
- 蛮荆是由“蛮”和“荆”两个字组成的,其中,“蛮”意为粗野凶悍,“荆”意为刺人的荆棘。蛮荆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形容人的行为粗鲁、凶悍,不讲礼貌,就像荆棘一样刺人。
- 使用场景
- 蛮荆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行为粗野、凶悍,不讲礼貌,常常在批评或描述别人时使用。例如,当某人的言行举止粗鲁无礼时,可以说他很蛮荆。
- 故事起源
- 蛮荆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礼记·玉藻》。相传,春秋时期,齐国有个叫荆轲的人,他是一个非常勇敢而又粗野的人。有一次,他来到齐国的宫廷,与守卫发生争执,因为他的粗野行为和不讲礼貌,被人称为“蛮荆”。从此以后,蛮荆这个成语就用来形容行为粗鲁、凶悍的人。
- 词语结构
- 蛮荆是由两个单独的汉字组成的,没有特殊的结构。
- 例句
- 1. 他的行为粗鲁无礼,真是个蛮荆。2. 这个人嘴巴真蛮荆,说话没有一点礼貌。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来记忆这个成语。想象一个人的行为像荆棘一样刺人,这个人就是蛮荆。
-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其他与礼貌相关的成语,例如“有礼貌”、“谦虚礼让”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行为很蛮荆,老师批评了他。2. 初中生:他就是个蛮荆,老师都不喜欢他。3. 高中生:他不但成绩差,而且还很蛮荆,真是个问题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