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对眼常用于形容两个人在某种情况下的默契或理解。例如,在演奏乐器时,乐队成员之间的眼神交流可以使他们在没有言语的情况下协调一致。此外,在商务谈判中,双方的对眼可以传达出彼此的信任和理解。
- 例句
- 1. 他们在比赛中互相对眼,无需言语就能够默契配合。2. 在交流中,我们通过对眼来传递信息,而不是用语言。3. 这对兄弟之间有着一种特殊的默契,他们只需对眼就能够明白对方的意思。
- 基本含义
- 形容双方的眼神或目光交汇,互相对视。
-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成语感兴趣,可以学习更多与目光和眼睛相关的成语,如“目不转睛”、“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和我的好朋友在比赛中对眼,我们互相鼓励,最后都取得了好成绩。2. 初中生:在排练舞蹈时,我们彼此对眼,能够准确地把握舞蹈的节奏和动作。3. 高中生:在团队合作中,我们通过对眼来传递信号,以便在没有交流的情况下协调行动。
- 故事起源
- 对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相传,古代有一位名叫李白的诗人,在一次宴会上与另一位诗人杜甫相遇。当他们的目光交汇时,他们立刻感受到了彼此的才华和理解。这个故事被后人传颂,并逐渐演变成了成语“对眼”。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两个人站在对面,他们的眼睛相互对视,形成了“对眼”的场景。
- 词语结构
- 成语“对眼”是一个动宾短语,由动词“对”和名词“眼”组成。
- 详细解释
(1).入眼;呈现在眼前。 唐 杜甫 《立春》诗:“ 巫峡 寒江那对眼, 杜陵 远客不胜悲。” 仇兆鳌 注:“那对眼,谓那堪对眼。” 宋 惠洪 《冷斋夜话·安世高》:“天女以诗戏 少游 曰:‘……闻道诗词妙天下, 庐山 对眼可无言?’”
(2).投合;中意。《红楼梦》第六十回:“倘有不对眼的人看见了,又是一番口舌。”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九章:“自从去年架杆子,才想娶个屋里人,可是一直没看上对眼的。”
(3).“内斜视”的通称。一种眼病。两眼瞳孔向中间偏斜。也叫对眼儿、斗眼、斗鸡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