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通常用于形容人生的喜怒哀乐、荣辱得失等相对矛盾的事物或情感。它可以用来描述个人的命运变迁、国家的兴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
- 例句
- 1. 他经历了休戚之间,才变得成熟和坚强。2. 一个国家的命运往往是休戚相依的。3. 人生充满了休戚之间的波折和变化。
- 基本含义
- 休息与战争,喜乐与悲痛
- 基本解释
◎ 休戚 xiūqī
[weal and woe;joys and sorrows] 喜乐和忧虑;亦指有利的和不利的遭遇
休戚相关
-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其他与休戚相关的成语,如“休戚相关”、“休戚与共”等。这些成语都可以用来形容人生的喜怒哀乐、荣辱得失等相对矛盾的事物或情感。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学校,感受到了休戚之间的变化。2. 初中生:他在比赛中经历了休戚之间的波折,最终取得了胜利。3. 高中生:人生充满了休戚之间的起伏,我们要学会应对各种变化。
-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最早出自《论语·子罕》。据传,孔子的弟子子罕问他什么是休戚之间,孔子回答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好学,亦我所欲也;恒言,亦我所欲也。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这段对话表达了孔子对于生活的期许和对于休戚之间的理解。
- 英文翻译
1.weal and woe; joys and sorrows; favourable and unfavourable experiences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住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在休息的时候忽然遭遇到了战争,感受到了喜乐和悲痛的变化,从而记住“休戚”的意思。
- 词语结构
- 休戚是一个形容词性的成语,可以用来修饰人生、命运等名词。
- 详细解释
见“ 休戚 ”。
亦作“ 休慼 ”。喜乐和忧虑。亦泛指有利的和不利的遭遇。《国语·周语下》:“ 晋 孙谈 之子 周 ( 晋悼公 )适 周 ,事 单襄公 …… 晋国 有忧,未尝不戚;有庆,未尝不怡……为 晋 休戚,不背本也。”《后汉书·灵帝纪》:“备託臭味,庶同休戚。”《晋书·王导传》:“ 导 曰:‘吾与 元规 休慼是同,悠悠之谈,宜絶智者之口。’” 宋 苏轼 《司马温公神道碑》:“师朋友道足以相信,而权不足以相休戚。” 清 袁枚 《随园随笔·杂记》:“不知 诸葛 一家,与国同休戚者,岂可引退?” 郭沫若 《南冠草》第三幕:“要与天下的人民同休戚,不要只是寻章摘句,做个烂纸堆中的蠹鱼。”
- 近义词
喜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