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经常用于形容文学艺术作品中的点睛之笔,也可以用于形容事物的最后关键部分的改进或提升。此外,这个成语也可以用于比喻在某个计划、方案或行动的最后关键时刻,通过一个小细节的改变或加入,使整个计划或行动更加成功。
- 例句
- 1. 在这篇演讲中,他通过一个生动的比喻,画龙点睛地解释了复杂的概念。2. 这本小说的结尾真是画龙点睛,让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基本含义
- 指在作品或事物的最后关键部分加上点睛之笔,使其更加完美或出彩。
- 基本解释
(1).绘画龙的形象。《隋书·礼仪志三》:“轜车,三品已上油幰,朱丝络网,施襈,两箱画龙。” 宋 梅尧臣 《还吴长文舍人诗卷》诗:“我辈彊追仿,画龙成蜥蜴。” 元 夏文彦 《图绘宝鉴·元朝》:“道士 吴霞 ,所居 龙虎山 ,善画龙。”
(2).龙的图像。 唐 李贺 《平城下》诗:“青帐吹短笛,烟雾湿画龙。” 王琦 汇解:“画龙,即旗帜上所画者也。”《宋史·礼志五》:“﹝《画龙祈雨法》﹞坛上植竹枝,张画龙……俟雨足三日,祭以一豭,取画龙投水中。”
(3).比喻徒有其表而无其实的事物。 明 李贽 《史纲评要·后秦纪·二世》:“ 沛公 乃真好儒,后世好儒,好画龙耳。”《梅村诗话》十二引 清 苍雪师 《赠方密之》诗:“山中久不见神骏,世上人多好画龙。”参见“ 叶2公好龙 ”。
- 延伸学习
- 了解其他类似的成语,如“画蛇添足”、“画饼充饥”等,比较它们的含义和使用场景。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我要记得在结尾处画龙点睛,让读者印象深刻。2. 初中生:这个项目的最后一步真是画龙点睛,让我们的努力更加有价值。3. 高中生:这篇文章的结尾用了一个巧妙的比喻,画龙点睛地点明了作者的观点。4. 大学生及以上:在设计展览时,我们要在布置和灯光上下功夫,以画龙点睛地展现作品的美感。
-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传说。相传,唐代画家僧人僧一行在绘制一幅巨大的龙图时,画到龙的眼睛时不知如何着色,无法将龙赋予生气。一天,他邀请了一位擅长画眼睛的画家前来帮助。这位画家用一笔点亮了龙的眼睛,使整幅画作栩栩如生。从此,人们将这种点亮作品最关键部分的技巧称为“画龙点睛”。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画龙点睛”这个成语想象成一个画家在绘制一幅龙的画作时,最后关键时刻用一笔点亮了龙的眼睛,使整幅画作生动起来。
- 词语结构
- Subject + 画龙 + 点睛
- 详细解释
- 画龙点睛这个成语有两个部分,分别是“画龙”和“点睛”。其中,“画龙”意为绘制龙的图案,“点睛”意为在作品的最后关键部分加上点亮的笔触。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在完成的作品或事物中,通过一个小细节的补充或改进,使整体更加完美或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