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西周 国都 镐京 。故址在今 陕西省 西安市 西。 周平王 东迁 洛邑 ,因称 镐京 为“西镐”。后亦用以泛指国都。 唐 韩休 《驾幸华清宫赋》:“素秋归兮元冬早,王是时兮出 西镐 。” 唐 皎然 《岘山送裴秀才赴举》诗:“王师出 西镐 ,虏寇避 东平 。”
- 基本含义
- 比喻偏激、极端的言行举止。
- 详细解释
- 西镐的字面意思是西方的农具,指的是西方国家的农耕工具。在古代中国,西方被认为是一片荒凉之地,而农耕工具则是农民们生活的重要工具。因此,西镐这个成语比喻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偏激、极端,不符合常理。
- 使用场景
- 西镐常用于形容某人的言行偏激、极端,不合常理。可以用来批评那些过分激进、极端的人或行为。
- 故事起源
- 西镐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史记》中,其中有一则故事与之相关。相传,在古代中国,有一位叫做温庭筠的官员,他非常厌恶西方国家的文化和风俗习惯。一次,他在宴会上看到一位客人使用西方的农耕工具,非常愤怒地指责他:“你用西镐,岂不知西方是一片荒凉之地吗?”从此,西镐成为了形容言行偏激、极端的成语。
- 词语结构
- 西镐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四声成语,其中“西”为形容词,表示方向;“镐”为名词,表示农耕工具。
- 例句
- 1. 他的观点太西镐了,完全不符合常理。2. 这个政治团体的行动过于西镐,引起了很多争议。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西镐”这个成语与西方国家的农耕工具联系起来进行记忆。想象一个人拿着西方的农耕工具,走在荒凉的西方土地上,这个人的言行举止非常偏激、极端,不合常理。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西镐相关的成语,例如“东施效颦”、“画饼充饥”等,以丰富对成语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行为太西镐了,老师都不喜欢他。2. 初中生:这个政治家的观点非常西镐,很容易引起争议。3. 高中生:他的言论太西镐了,完全不符合事实和逻辑。4. 大学生:这个社会运动的方式有些西镐,不太符合大多数人的期待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