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1).顶到面颊。形容剑长。《战国策·齐策六》:“ 齐 婴儿謡曰:‘大冠若箕,脩剑拄颐,攻 狄 不能,下垒枯丘。’” 宋 苏轼 《武昌铜剑歌》:“君不见 凌烟 功臣长九尺,腰间玉具高拄颐。” 清 吴伟业 《送宛陵施愚山提学山东》诗之二:“长剑忽拄颐,掉舌谭天雄。”
(2).悠闲自得貌。 宋 苏轼 《次韵钱穆父会饮》:“东门未祖道, 西山 空拄颐。”参见“ 拄笏看山 ”。
- 基本含义
- 用手拄着下巴,表示思考或沉思。
- 详细解释
- 拄颐是指用手拄着下巴,表示思考或沉思。这个成语形象地描述了一个人思考问题时的姿势,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思虑周详、沉思冥想的样子。
- 使用场景
- 拄颐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在面对复杂的问题时,沉思考虑的样子。可以用于描述学生在解决难题时认真思考的情景,也可以用于形容作家在写作过程中陷入深思熟虑的状态。
- 故事起源
- 拄颐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南朝宋梁刘勰的《文心雕龙》一书中。据说,当时有一个叫杜常的文人,他在写文章时总是习惯用手拄着下巴思考。后来,人们就用“拄颐”来形容他思考的样子。
- 词语结构
- 拄颐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拄”是动词,表示用手拄着;“颐”是名词,表示下巴。
- 例句
- 1. 他拄颐沉思了片刻后,终于想出了一个解决方案。2. 学生们拄颐着下巴,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想象一个人用手拄着下巴思考的形象来记忆这个成语。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思考和沉思相关的成语,如“百思不得其解”、“苦思冥想”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在考试前,小明拄颐思考了很久,终于找到了正确答案。2. 初中生:老师提出的问题很难,我们都拄颐思考了很久才想出答案。3. 高中生:面对人生的选择,我常常需要拄颐思考,做出正确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