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屈蟠常用于形容个人或团体在某种情况下受到压迫、束缚,无法展示自己的才华或能力。可以用于描述被迫屈服于权势、受到不公正待遇、无法发挥潜力等情况。
- 例句
- 1. 他的才华被埋没在公司里,一直屈蟠在低级的职位上。2. 这个国家的人民长期受到压迫,无法展现自己的能力,整个国家都屈蟠在困境中。
- 基本含义
- 指屈曲蜷缩成团的样子,比喻受到压迫、束缚而不能自由伸展。
- 基本解释
盘曲。 贾思勰 《齐民要术·桃》引 汉 卫宏 《汉旧仪》:“ 东诲 之内 度朔山 上有桃屈蟠三千里。” 唐 杜甫 《西枝村寻置草堂地夜宿赞公土室》诗:“惆悵老大藤,沉吟屈蟠树。” 宋 陆游 《寄酬曾学士》诗:“小印红屈蟠,两端黄蜡涂。” 清 陈田 《明诗纪事辛籤·孙承宗》:“作为文章,伸纸属笔,蛟龙屈蟠,江河竞注。”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有关屈原的故事和他的其他作品,如《离骚》等。这些都能帮助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屈蟠这个成语。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小明在班级里总是被同学排挤,他感到自己像一只屈蟠的小猫。2. 初中生:因为家庭贫困,小红只能放弃了自己的舞蹈梦想,一直屈蟠在农村的生活中。3. 高中生:这个国家的科研人员因为政府的限制,无法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一直屈蟠在科技发展的道路上。4. 大学生:大学生们在找工作时面临着很多困难,有时感到自己的能力被压抑,一直屈蟠在就业的压力下。
- 故事起源
- 屈蟠的故事源于《庄子·外物》一篇。相传,屈原是中国古代楚国的伟大诗人和政治家,他曾被楚国贵族排挤和诽谤,最终被迫离开楚国。在离开楚国的途中,屈原写下了《离骚》等脍炙人口的诗篇。屈原的遭遇和才华被压抑的情况,成为了屈蟠这个成语的来源。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屈”字与“弯曲”、“屈服”等概念联系起来,将“蟠”字与“盘绕”、“蜷缩”等概念联系起来,加深对屈蟠含义的记忆。
- 词语结构
- 屈蟠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成语,由动词“屈”和动宾短语“蟠”的组合构成。
- 详细解释
- 屈蟠是由“屈”和“蟠”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屈意指弯曲、屈服,蟠意指蜷缩、盘绕。屈蟠形容被迫弯曲、蜷缩成团的样子,比喻受到压迫、束缚而不能自由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