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17日(农历三月二十日) 乙巳蛇年 星期四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在线汉语词典 > 中和节的词语解释
中和节的意思
拼音:zhōng hé jié    注音:ㄓㄨㄙ ㄏㄜˊ ㄐㄧㄝ ˊ
基本解释

唐德宗 贞元 五年,下诏废除正月晦日之节,以二月初一为中和节。是日民间以青囊盛百谷瓜果种互相赠送,称为献生子。里闾酿宜春酒,以祭 勾芒神 ,祈求丰年。百官进农书,表示务本。见《新唐书·李泌传》。 宋 杨万里 《二月一日郡圃寻春》诗:“中和节里半春天,一拂清寒半点暄。”

基本含义
指在冲突或争议的双方之间起到调和、平衡作用的节日。
详细解释
中和节是一个由“中和”和“节”两个词组成的成语。其中,“中和”表示调和、平衡,指在冲突或争议的双方之间起到调和、平衡作用;“节”指节日,表示在特定的时间或场合进行的庆祝活动。
使用场景
中和节通常用于描述在矛盾、争议或冲突的双方之间采取调和、平衡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也可以用来表示在特定的节日或庆祝活动中,人们通过和谐的方式来团结一致、共同庆祝。
故事起源
中和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传统节日。在古代,人们通常会在冲突或争议的双方之间设立一个特定的时间或场合,通过庆祝活动来调和、平衡双方的关系。这种做法既能解决矛盾,又能加强团结,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习俗。
词语结构
中和节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中和”为动词短语,表示调和、平衡的意思;“节”为名词,表示节日的意思。
例句
1. 在中和节这一天,人们会进行各种庆祝活动,以展示和谐与团结的精神。2. 他在争议双方之间发挥了中和节的作用,成功地解决了双方的冲突。
记忆技巧
可以将“中和节”与调和、平衡的概念联系起来,想象在一个节日上,人们通过庆祝活动来调和、平衡双方的关系,从而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文化,了解不同节日的起源和意义,以及人们在节日中的庆祝活动。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在中和节时,我们会和同学们一起举行各种有趣的游戏,增进友谊。2. 初中生:中和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我们可以通过庆祝活动来调和、平衡矛盾,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3. 高中生:在中和节这一天,我们可以通过举办讲座、演讲比赛等活动,传递和平、团结的信息,提高社会意识。
(0)
诗文中出现“中和节”的诗词

中和节日宴百僚赐诗

韶年启仲序,初吉谐良辰。

肇兹中和节,式庆天地春。

欢酣朝野同,生德区宇均。

云开洒膏露,草疏芳河津。

岁华今载阳,东作方肆勤。

惭非熏风唱,曷用慰吾人。

(0)

最高楼.寿翁簿二月初十

中和节过,捻指又经旬。逢盛旦,诞生申。

当年昴宿呈佳瑞,今朝南极见箕星。

寿而昌,年未老,绿袍新。

宝鸭沉烟堂上袅,珠翠捧、椒觞满斟。

来庆贺,尽佳宾。

彩戏斑斓多桂子,更看兰玉列阶庭。

桓庄椿,祝遐算,八千春。

(0)

庚午正月二十九日,予值消寒第七集赋此

今日为何日,一月二十九。

是为选胜期,不可无尊酒。

尊酒岂易同,重劳诸诗友。

卜宅在市廛,嚣尘时时有。

高轩过闾门,未遑效拥帚。

相期联袂来,心虚师竹受。

回忆十九年,沧桑变幻久。

鼙鼓动地来,四方难糊口。

簪杏隐红颜,看花归白叟。

或返自河阳,或退从江右。

或橐笔齐燕,束装回先后。

密迩桑梓閒,投李恒报玖。

建安善刀藏,终推才八斗。

叔重词吐经,绝妙肖齑臼。

南郭斗垒酣,精神尤抖擞。

昆仲说笏山,屠龙足抗手。

吴越本世家,文章为渊薮。

峥嵘二少年,下走亦却走。

觥觥大集行,各自见抱负。

明日中和节,杀青将开首。

选政属东山,名山期同寿。

诸君李杜才,珠玉不胜取。

但未识下里,得附阳春否?

薄技学雕虫,先以覆酱瓿。

(0)

虞美人.贺新婚

春风袅娜春光好。处处闻啼鸟。遥空何处响云璈。

莫是秦宫玉女暖吹箫。中和节过清明近。

细草绿堤润。轻茵一道?香车。

谁道碧桃花放是天涯。

(0)

县斋秋晚酬友人朱瓒见寄

中和节后捧琼瑰,坐读行吟数月来。

只叹雕龙方擅价,不知赪尾竟空回。

千枝白露陶潜柳,百尺黄金郭隗台。

惆怅报君无玉案,水天东望一裴回。

(0)

百字谣/念奴娇.二月初四

中和节后,云翳净、向夕新蟾飞出,月姊传声,明日是、紫府神仙诞节。

彩系麒麟,瑞腾嵩岳,喜气交洋溢。

魁星头上,光芒仍露消息。

好是一鹗秋风,鞭云驾雾,去作龙门客。

看取长安花夹道,人在广寒宫阙。

春酒千钟,秋娘一曲,大醉豪无敌。

八千椿算,摩挲重见铜狄。

(0)
诗词分类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伤逝 泰山 闺怨 羁旅 奉和 赞颂
诗人
李渤 吕端 魏杞 胡则 叶衡 许询 彭启丰 郑谦 刘统勋 徐贤妃 吕公著 萧翼 任华 伯夷 崔旭 张建封 陈敬宗 联元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