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颠不剌多用于形容人的行为轻佻、不稳重,特别是在重要场合或严肃问题上缺乏认真态度的人。可以用来批评某人的不负责任的行为,也可以用来提醒自己或他人要保持稳重。
- 例句
- 1. 他的言行举止颠不剌,一点也不像一个成熟的人。2. 这个人总是轻佻不稳重,真是颠不剌。
- 基本含义
- 形容言行举止轻浮、不稳重。
- 基本解释
亦作“ 颠不辣 ”。1.顶,最。指上等。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颠不剌的见了万千,似这般可喜娘的庞儿罕曾见。” 明 李日华 《南西厢记·佛殿奇逢》:“首座,我颠不辣的见了万千,似这般庞儿罕见。”
(2).风流。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怕曲儿捻到风流处,教普天下颠不剌的浪儿每许。” 凌景埏 校注:“颠,风流的意思。不剌,语助词。” 元 马致远 《青杏子·悟迷》套曲:“颠不剌的相知不綣他,被莽壮儿的哥哥截替了咱。”
(3).颠狂;昏乱颠倒。 明 汤显祖 《邯郸记·死窜》:“颠不剌自裁刮。” 清 洪昇 《长生殿·弹词》:“直弄得个伶俐的官家颠不剌、懵不剌,撇不下心儿上。弛了朝纲,占了情场。” 徐朔方 校注:“颠颠倒倒……不剌,语助词,本身无意义。”
(4).宝石名。 明 谢肇淛 《五杂俎·物部四》:“今世之所宝者,有猫儿眼、祖母緑、颠不剌……等类,然皆镶嵌首饰之用。” 清 褚人穫 《坚瓠四集·颠不剌》:“ 万历 四年, 张江陵 当国,将 南京 内库 高皇 所藏宝玩,尽取上京。中有颠不剌宝石一块,重七分,老米色。若照日只见石光,所以为宝。”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颠不剌相关的成语,如“颠三倒四”、“轻描淡写”等,以扩展对轻浮、不稳重行为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行为太颠不剌了,老师总是批评他。2. 初中生:她平时总是颠不剌,考试前才开始复习,所以成绩不好。3. 高中生:他的言行举止颠不剌,老师对他的评价很差。4. 大学生: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避免颠不剌的行为,要认真对待学习和生活。
- 故事起源
- 关于颠不剌的具体故事起源尚无明确记载,可能是在古代社会中出现的一种描述人行为的形容词词组。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颠不剌与轻浮、不稳重的形象联系起来,想象一个人不停地跳跃、摇晃,行为举止轻佻不稳定的样子,这样可以帮助记忆该词语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颠不剌的结构是形容词词组,由三个字组成。
- 详细解释
- 颠不剌是一个形容词词组,由“颠”、“不”和“剌”三个字组成。颠指头脑不稳定,行为举止轻浮;不表示否定;剌表示剌削、削弱。合在一起,表示人的言行举止轻浮、不稳重,缺乏稳定性和认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