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言辞空洞、毫无实质内容的文字、歌词或言论。
- 例句
- 1. 他的演讲只是一首瓠子歌,没有任何实质内容。2. 这篇文章写得太空洞,完全是一首瓠子歌。
- 基本含义
- 指虚构的事物、无实际意义的歌词或文字。
- 基本解释
乐府歌辞名。 汉武帝 作。 汉 元封 二年, 武帝 令 汲仁 、 郭昌 发卒数万人,堵 黄河 瓠子 决口,并自临工地。初堵口不成, 武帝 作《瓠子歌》二章悼之,卒塞 瓠子 。事见《史记·河渠书》。 宋 曾巩 《本朝政要策·黄河》:“ 兴国 之间, 房村 之决为甚。当此之时,劳十万之众,然后復理。天子为赋诗,比《瓠子之歌》。”亦省称“ 瓠歌 ”、“ 瓠子 ”。《汉书·叙传下》:“ 文 陻 枣 野, 武 作《瓠歌》。” 唐 高适 《自淇涉黄河途中作》诗之一:“空传歌《瓠子》,感慨独愁人。” 元 贡师泰 《河决》诗:“《瓠子》空作歌,宝鼎徒纪年。”参见“ 瓠子 ”。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形容虚构、空洞的成语,如“无稽之谈”、“空穴来风”。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作文写得像一首瓠子歌,没有任何实际内容。2. 初中生:这本小说的情节太空洞了,简直就是一首瓠子歌。3. 高中生:政治演讲中的空话太多,完全是一首瓠子歌。4. 大学生:这篇论文的论证部分太空泛,像一首瓠子歌一样毫无实质。5. 成人:他的承诺只是一首瓠子歌,一点都不可信。
- 故事起源
- 瓠子歌最早出现在《左传·哀公十一年》中,记载了一个故事。公元前523年,齐国大夫田和在燕国作客,燕国君主燕昭王请他演奏瓠子。田和却伴奏了一段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曲子,结果被燕昭王识破并嘲笑。从此,瓠子歌成为形容虚构、无实际意义的事物的成语。
- 记忆技巧
- 将瓠子歌的形状与瓠瓜相联想,瓠瓜内部空洞,没有实质内容,类比为瓠子歌没有实际意义的文字或歌词。
- 词语结构
- 主语 + 动词 + 宾语
- 详细解释
- 瓠子,古代乐器中的一种,形状像瓠瓜,用来伴奏歌曲。瓠子歌原指用瓠子伴奏的歌曲,后来引申为指虚构的事物、无实际意义的歌词或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