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悬旌常用来形容人的威望高、声望大,也可以形容事物的气势盛大、威风凛凛。在演讲、颁奖、庆典等场合,可以用悬旌来营造庄重肃穆的氛围。
- 例句
- 1. 他的声望如悬旌一般高挂在人们心中。2. 演讲台上悬旌招展,气势非凡。
- 基本含义
- 悬挂的旗帜。
- 基本解释
(1).挂在空中随风飘荡的旌旗。《战国策·楚策一》:“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摇摇如悬旌,而无所终薄。” 唐 柳宗元 《游石角过小岭至长乌村》诗:“窜逐宦 湘 浦,摇心剧悬旌。” 景耀月 《己酉正月三去祖国舍弟太素踰河送别愀然赋此》:“舆梁谢戚旧,方寸若悬旌。”参见“ 心旌 ”、“ 悬旆 ”。
(2).挂起旌旗。指进军。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故 秦始皇 筑城遏 胡 ,而祸发幃幄; 汉武 悬旌万里,而变起萧墙。”《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天子进公爵为 魏王 ” 裴松之 注引 汉 刘艾 《献帝传》:“盪定西陲,悬旌万里,声教振远,寧我区夏。”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权威和威严相关的成语,如“威风凛凛”、“声名狼藉”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的威严如悬旌一般,我们都非常敬重她。2. 初中生:领导的声望如悬旌高挂,我们都愿意听从他的指挥。3. 高中生:演讲台上的悬旌招展,使整个会场气氛庄重肃穆。4. 大学生:他在学术界的声望如悬旌一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希望以上的学习指南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悬旌”这个成语。
- 故事起源
- 悬旌最早出现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当时,项羽带领楚军攻打秦朝,攻至咸阳城下,秦朝的守军举起了一面高高悬挂的旗帜,表示秦朝的威严和决心。项羽见到后,感到非常震惊,因为这面旗帜象征着秦朝的强大和坚决抵抗的意志。后来,悬旌成为了形容权威和威严的词语。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悬旌想象成高高悬挂的旗帜,用来形容人的声望高、威望大,或者形容事物的气势盛大、威风凛凛。
- 词语结构
- 悬旌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由“悬”和“旌”两个字组成。
- 详细解释
- 悬旌是指高高悬挂的旗帜,象征着权威和威严。它可以用来形容人的声望高、威望大,也可以形容事物的气势盛大、威风凛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