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螺蛳。 宋 晁补之 《阎子常携琴入村》诗:“芸芸麦田翻黄波,蝻虫盘穗如蜗螺。”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介二·蜗螺》:“﹝释名﹞螺螄,师,众多也,其形似蜗牛,其类众多,故有二名。”参见“ 螺螄 ”。
- 基本含义
- 指行动迟缓、思维迟钝的人。
- 详细解释
- 成语“蜗螺”形容一个人行动迟缓,思维迟钝,缺乏活力和决断力。蜗螺是一种慢慢爬行的软体动物,它的行动缓慢而矫正,因此常被用来比喻人的行动迟缓。
-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工作、学习或生活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行动迟缓,思维迟钝。
- 故事起源
- 成语“蜗螺”最早出现在《庄子·逍遥游》一书中。庄子在这本书中以幽默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关于蜗牛与鸟的故事。故事中,蜗牛自夸自己可以爬上天空,但被鸟嘲笑为“蜗螺角力”。由此,成语“蜗螺”就产生了。
- 词语结构
- 主体部分为“蜗螺”,没有其他修饰成分。
- 例句
- 1. 他的工作效率太低了,简直就是个蜗螺。2. 这个学生思维迟钝,总是像个蜗螺一样慢吞吞的。3. 别再像个蜗螺一样拖拖拉拉了,我们要加快行动。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和想象蜗牛的行动来记忆这个成语。想象一个蜗牛在慢慢爬行,行动迟缓,这样就能联想到“蜗螺”一词的含义。
- 延伸学习
- 你可以进一步学习与成语相关的其他成语,例如“行动迟缓”、“思维迟钝”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反应慢得像只蜗螺一样。2. 初中生:这个学生学习成绩一直不好,就像个蜗螺一样。3. 高中生:他的行动太迟缓了,简直就是个蜗螺。4. 大学生:他的思维迟钝,总是像个蜗螺一样慢吞吞的。5. 成人:别再像个蜗螺一样拖拖拉拉了,我们要加快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