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国故这个成语可以用于讨论国家的历史、文化和发展。它可以用来形容一个国家经历了许多风雨和挫折,但最终战胜困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它也可以用来鼓励人们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 例句
- 1. 他深知国故的重要性,所以努力学习国家的历史和文化。2. 这个国家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最终走出了国故,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 基本含义
- 指国家的兴衰和民族的荣辱。
- 基本解释
◎ 国故 guógù
(1) [the national cultural, esp. literary heritage]∶本国固有的学术与文化(多指语言文字、文学、历史等)
整理国故
(2) [disaster]∶国家所遭受的凶、丧、战争等重大变故
另后不意遽闻国故,哀号追慕迨今未已。——宋· 苏轼《与滕达道书》
- 延伸学习
- 学习国家的历史和文化是理解国故的重要途径。可以阅读相关的历史书籍和文化资料,了解国家的发展和繁荣。还可以参观博物馆和纪念馆,亲身感受国家的历史和文化。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要学习国故,为国家的繁荣做出贡献。2. 初中生:了解国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国家的历史和发展。3. 高中生:国故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我们要传承和发扬下去。4. 大学生:学习国故可以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 故事起源
- 国故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孟子·公孙丑上》中。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这篇文章中用国故来形容国家的兴衰和民族的荣辱。
- 英文翻译
1.(我国故有的文化) national cultural heritage; ancient learning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国故”与国家的历史和文化联系起来进行记忆。可以想象一个国家经历了许多故事,这些故事记录了国家的兴衰和民族的荣辱。
- 词语结构
- 国故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国”是指国家,“故”是指故事。这个成语的结构简单明了,容易理解和记忆。
- 详细解释
(1).国家所遭受的凶、丧、战争等重大变故。《礼记·文王世子》:“凡释奠者,必有合也,有国故则否。” 孙希旦 集解引 刘敞 曰:“合,谓合乐也。有国故者,谓凶札师旅也。”凶,指灾荒;札,指疫疠。 宋 苏轼 《与滕达道书》之二:“别后不意遽闻国故,哀号追慕,迨今未已。”
(2).指我国古代的学术、文化。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一:“欲综核名实,在士大夫舍楷书帖括,而讨朝章讨国故始。” 鲁迅 《华盖集续编·马上支日记》:“什么保存国故,什么振兴道德,什么维持公理,什么整顿学风……心里可真是这样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