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1).背弃诺言。《左传·宣公十五年》:“ 楚 师将去 宋 , 申犀 稽首於王之马前曰:‘ 毋畏 知死,而不敢废王命,王弃言焉。’王不能答。” 杜预 注:“﹝ 楚王 ﹞未服 宋 而去,故曰弃言。”
(2).已经废弃之言。《新唐书·黎干传》:“盖 玄 所説不当於经,不质於圣,先儒置之不用,是为弃言。”
- 基本含义
- 不再说话,保持沉默。
- 详细解释
- 弃言指的是放弃说话,保持沉默的状态。它表示在某些情况下,不说话比说话更明智或更合适。这个成语强调了保持沉默的力量和智慧。
- 使用场景
- 弃言通常用于形容在重要场合或关键时刻选择保持沉默的行为。它可以用来表示对争论、争执、冲突或困境的回避,也可以用来表达对事态发展的观察和思考。此外,弃言还可以用来表示对不公正待遇的不屑和抗议。
- 故事起源
- 根据《庄子·养生主》中的故事,有一位叫庄周的哲学家,他在一次争论中选择保持沉默,不与争论者争辩。他用沉默来展示自己的智慧和冷静,最终使争论者自愧不如。这个故事形成了成语“弃言”。
- 词语结构
- 弃言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成语,由“弃”和“言”两个字组成。其中,“弃”表示放弃、舍弃,而“言”表示说话、言语。
- 例句
- 1. 在面对冲突时,他选择了弃言,以避免进一步的争执。2. 老师问了一个问题,他弃言了一会儿,然后给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答案。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弃言”与“放弃说话”这个意思进行联想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站在舞台上,他本来可以说话,但却选择了放弃,保持沉默。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沉默、表达方式和冲突解决相关的成语和词语,如“闭口不谈”、“缄口不言”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问了一个问题,我弃言了一会儿,然后给出了正确的答案。2. 初中生:当同学们争吵不休时,我选择了弃言,以避免进一步的冲突。3. 高中生:面对家长的责问,我选择了弃言,因为我知道争辩是没有意义的。4. 大学生:在班级会议上,同学们争论不休,我选择了弃言,静静地观察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