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1).古代盛酒食的器皿。樽以盛酒,俎以盛肉。《庄子·逍遥游》:“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晋 葛洪 《抱朴子·畅玄》:“越樽俎以代无知之庖,舍绳墨而助伤手之工。”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六:“辞了 法聪 ,别了夫人,把樽俎收拾起。”
(2).指宴席。 汉 刘向 《新序·杂事一》:“ 仲尼 闻之曰:‘夫不出於樽俎之间,而知千里之外,其 晏子 之谓也,可谓折衝矣。’” 宋 王安石 《寄郎侍郎》诗:“久愿作公樽俎客,恨无三亩斲蓬蒿!” 陈毅 《满江红·送周总理赴日内瓦》词:“看我公樽俎折强权,期赢获。”
- 基本含义
- 指宴饮时的酒器和肴馔。也用来比喻用餐或宴会。
- 详细解释
- 樽指盛酒的大瓮,俎指盛肉的大盘。樽俎原指宴会上的酒器和肴馔,后来泛指宴会、用餐。成语“樽俎”表示宴会、用餐的场合。
- 使用场景
- 用于形容宴会、用餐的场合,也可用于比喻其他聚会、集会等。
- 故事起源
- 《左传·昭公二十年》中有一段记载,昭公举行宴会,宾客们都饮酒作乐。其中有人拿着酒樽和肉俎,向公孙振问:“樽俎之礼,不亦重乎?”公孙振回答:“重,故无所用也。”这个故事中的“樽俎”一词,后来成为了表示宴会的成语。
- 词语结构
- 主语 + 樽俎
- 例句
- 1. 今天晚上,我们一起去参加一个盛大的樽俎。2. 这次会议是一场重要的樽俎,我们需要好好准备。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樽俎”想象成一顿丰盛的宴会,樽代表酒,俎代表肴馔。通过想象宴会的场景,可以更容易记住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的传统宴会文化,包括酒器和肴馔的种类、宴会礼仪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今天晚上,我们家举办了一次樽俎,我吃了好多好吃的东西。2. 初中生:这次班级聚会是一次盛大的樽俎,大家都玩得很开心。3. 高中生:毕业晚会是一场难忘的樽俎,我们班一起度过了美好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