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刻期一般用于形容要求严格、时间紧迫的情况,常常用于工作、学习或其他需要按时完成任务的场合。
- 例句
- 1. 我们必须按时完成这个项目,不能拖延,要刻期办理。2. 这个任务的刻期很紧,我们要加快进度。3. 公司规定了刻期,大家要按时上班。
- 基本含义
- 按时限要求办理事情。
- 基本解释
◎ 刻期 kèqī
[on a set date] 克期,在严格规定的期限内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时间有关的成语,如“时日无多”、“分秒必争”等,来扩展对时间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要求我们按时交作业,所以我们每天都要刻期完成作业。2. 初中生:我们学校举办了一场演讲比赛,参赛选手们都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演讲,要刻期准备好演讲稿。3. 高中生:高考就要到了,我每天都要刻期复习,争取取得好成绩。
- 故事起源
- 刻期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传说。相传,在古代有一个国王,他非常喜欢收集珍奇的花卉。有一天,他听说有一种非常罕见的花,只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才会开放。国王非常想要得到这种花,于是他下令将这种花的开放时间刻意限制在一个非常短的时间段内,并且要求所有的臣民在规定的时间内采摘到这种花。这个故事传承下来,成为了刻期这个成语的起源。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与“刻薄”这个词语进行联想来记忆刻期的意思。刻薄指的是对人对事非常苛刻、吝啬,而刻期则是指对时间要求非常严格、精确。可以想象一个苛刻的人在一张日历上刻下了特定的日期,表示对时间的严格要求。
- 词语结构
- 刻期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四字成语,结构简单明了。
- 详细解释
限定日期。刻,通“ 剋 ”。《三国志·魏志·公孙瓒传》:“遣人与子书,刻期兵至,举火为应。”《资治通鉴·晋穆帝永和元年》:“ 虎 好猎,晚岁,体重不能跨马,乃造猎车千乘,刻期校猎。”《儒林外史》第四三回:“他踞了碉楼,以逸待劳,我们倒难以刻期取胜。” 章炳麟 《政闻社社员大会破坏状》:“ 啟超 説国会议院等事,且曰:今朝廷下詔,刻期立宪。”
- 近义词
克日、期限、限日、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