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1).中药名。也称竹膏。为大竹枝节中的分泌物。 宋 沉括 《梦溪补笔谈·药议》:“ 岭 南深山中有大竹,有水甚清澈,溪涧中水皆有毒,唯此水无毒,土人陆行多饮之,至深冬则凝结如玉,乃‘天竹黄’也……遇夜野火烧林木为煨烬,而竹黄不灰,如火烧兽骨而轻,土人多於火后採拾以供药品,不若生得者为善。”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四·竹黄》:“竹黄出于大竹之津气结成,其气味功用与竹沥同,而无寒滑之害。”
(2).一种竹制工艺品,也称翻黄,可作果盒、文具盒等。
- 英文翻译
1.(一种竹制工艺品) handicraft articles made from bamboo with its green covering removed
2.(含石灰石和硅石的竹的分泌物) tabasheer; tabaschir; tabaxir; concretio silicea bambusae
- 基本含义
- 指竹子的黄色,比喻人品正直、道德高尚。
- 详细解释
- 竹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具有坚韧、纯洁、谦逊的特点。竹黄成语用竹子的黄色来比喻人的品德,表示人品正直、道德高尚。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夸奖人的品德高尚,也可以用于形容人的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之道。
- 故事起源
- 竹黄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左传》中的一则故事。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季友因为忠诚于国家,不愿意向强权低头,被迫离开了鲁国。他离开时,将自己的竹楼涂成了黄色,用来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正义的追求。
- 词语结构
- 主体部分为“竹黄”,表示人的品德;修饰部分为“竹”,用来比喻人的品质;宾语部分为“黄”,表示竹子的颜色。
- 例句
- 1. 他一直保持着竹黄的品德,受到了大家的尊重和赞赏。2. 这位老师教书育人,为人正直,真是个竹黄的人。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竹黄”这个成语与竹子的黄色联系起来,形象地理解为人的品德正直,道德高尚。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品德、道德相关的成语,如“德高望重”、“品行端正”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是我们班级的竹黄,经常帮助其他同学,大家都很喜欢他。2. 初中生:我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竹黄,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 3. 高中生
- 老师常常用竹黄这个成语来夸奖我们,希望我们能够保持良好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