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五教常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品德和修养。它可以用来表达对一个人的赞赏或者批评。例如,当一个人的行为符合五教的教诲时,可以说他是一个具有高尚品德和良好修养的人。
- 例句
- 1. 他身上具备了仁、义、礼、智、信这五教。2. 这个学生在学校里一直秉持着五教的教诲。3. 我们应该将五教作为我们的行为准则。
- 基本含义
- 五种教导或教诲。
- 基本解释
(1).五常之教。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伦理道德的教育。《书·舜典》:“汝作司徒,敬敷五教。” 孔 传:“布五常之教。”《左传·文公十八年》:“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共、子孝。”《旧唐书·玄宗纪下》:“敦风劝俗,五教攸光。”
(2).古代练兵的五项内容。《管子·兵法》:“五教,一曰教其目,以形色之旗;二曰教其身,以号令之数;三曰教其足,以进退之度;四曰教其手,以长短之利;五曰教其心,以赏罚之诚。五教各习,而士负以勇矣。”
(3). 唐 人对司徒的别称。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五:“五教念女早寡,不能忘情,乃召门生故吏而告之。”此指 唐 司徒 裴璩 。 宋 洪迈 《容斋四笔·官称别名》:“ 唐 人好以它名标榜官称……太尉为掌武,司徒为五教。”
(4).佛教语。华严宗判教为五,即小教、始教、终教、顿教、圆教。 唐 法藏 《华严经探玄记》卷一:“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终教,四、顿教,五、圆教……此上五教,非局判经。”
-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感兴趣,可以进一步研究《论语》和其他经典著作,了解更多关于五教以及其他重要概念的内容。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应该学习五教,做一个好孩子。2. 初中生:五教是我们的行为准则,我们要谦虚、尊重他人。3. 高中生:五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传承和发扬。希望这个关于“五教”的学习指南对你有帮助!
- 故事起源
- 五教的概念最早出现在《论语》中,是孔子对于人类行为规范的总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五教被视为人们应该追求和遵循的道德准则。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五教的五个字拆开记忆,每个字代表一个教诲,这样有助于记忆和理解。
- 词语结构
- 五教是一个名词短语,由“五”和“教”两个汉字组成。
- 详细解释
- 五教指的是仁、义、礼、智、信这五种教导或教诲。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念之一。仁指对他人的关爱和善良;义指做事情有道德和正义;礼指遵守社会规范和尊重他人;智指智慧和学识;信指诚实和守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