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虚国常用于形容一个国家或地方在外部威胁或内部困难下,无法有效保护自身利益的情况。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批评那些无力应对外部挑战或内部问题的国家或地区。
- 例句
- 1. 这个国家经济衰退,已经成为一个虚国。2. 面对外部压力,他们只能选择成为虚国。3. 一个虚国无法维护自身的利益和安全。
- 基本含义
- 指一个国家或地方虚弱无力,无法维护自身的利益和安全。
- 基本解释
(1).无备之国。《穀梁传·僖公三十三年》:“ 秦 人入 滑 …… 秦 越千里之险入虚国。” 范宁 注:“ 滑 无备,故言虚国。”
(2).空其国。《三国演义》第三三回:“ 并州 既定, 曹操 商议西击 乌桓 …… 郭嘉 曰:‘虽虚国远征,公无忧也。’”
(3).无主之国。《穀梁传·僖公十七年》:“以不正入虚国,故称嫌焉尔。” 范宁 注:“ 庄 九年, 齐 小白 入于 齐 ,贬不称公子。虚国,谓 齐 无君。”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宗藩·兄王伯王》:“ 宣德 四年, 熺 请还 太原 奉 恭王 祀,上不许……是时, 晋 竟虚国无王。”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相关的成语,例如“强国”、“富国强兵”等,以加深对国家实力和发展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梦想将来能够帮助我的国家成为一个富强的国家,而不是变成一个虚国。2. 初中生:在历史课上,我们学习了很多虚国的故事,这让我更加明白一个国家的实力和发展的重要性。3. 高中生:这个国家政府的腐败和无能让这个国家变成了一个虚国,我们应该为了国家的未来而努力改变现状。
- 故事起源
- 虚国这个成语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以其强调人性善良和关心社会公正的思想而闻名。在这个故事中,孟子用虚国来形容当时的晋国,意指晋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虚弱,无法保护国家利益。
- 记忆技巧
- 可以联想“虚国”这个成语的发音和基本含义。想象一个虚弱无力的国家,无法保护自身的利益和安全。这样的形象可以帮助记忆该成语的意义。
- 词语结构
- 虚国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四声成语。
- 详细解释
- 虚国是由“虚”和“国”两个字组成的成语。虚,表示虚弱、脆弱;国,表示国家或地方。虚国形容一个国家或地方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虚弱无力,无法维护自身的利益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