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盟书常常出现在政治、军事、商业和国际关系等领域。它可以用于形容两个国家或组织之间的联盟关系,也可以用于形容个人之间的友谊和互助关系。在现代社会中,盟书更多地被用于表示各方共同努力、共同目标或共同利益的合作关系。
- 例句
- 1. 他们签订了一份盟书,共同合作打击犯罪。2. 这份盟书是两个国家间建立友好关系的象征。
- 基本含义
- 指订立盟约或结盟的书信。
- 基本解释
古代结盟立誓,举行歃血盟礼时所载录的文辞。后亦泛指誓约文书。《周礼·秋官·大司寇》:“涖其盟书而登之于天府。”《礼记·曲礼下》“涖牲曰盟” 汉 郑玄 注:“涖,临也。坎用牲,临而读其盟书。”《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宵坎血加书” 晋 杜预 注:“掘地为坎,以埋盟之餘血,加盟书其上。” 清 赵翼 《漳州木棉庵怀古》诗:“早知诺责召邻兵,悔不盟书输嵗币。”《中国同盟会总章》第三条:“凡愿入本会者,须遵守本会定章,立盟书,缴入会捐一元,发给会员凭据。”
- 延伸学习
- 可以深入了解盟约、联盟和合作关系的概念,以及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还可以学习其他与合作和协议相关的成语,如“同舟共济”、“合纵连横”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之间的友谊就像一份盟书,我们要一起努力学习,共同进步。2. 初中生:在这个项目中,我们需要签订一份盟书,明确各方的责任和义务。3. 高中生:这个国际合作项目需要各方签署一份盟书,确保各方利益的平衡和合作关系的建立。
- 故事起源
-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了一个有关盟书的故事。公元前206年,楚汉战争进入了最后阶段。刘邦领导的汉军和项羽领导的楚军分别与秦军进行了最后的决战。刘邦为了稳定军心,向自己的将士发放盟书,号召大家共同努力,以取得最终胜利。这个故事成为了“盟书”的典故来源。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盟书”与“签订协议”、“合作关系”等相关概念联系起来记忆。可以想象两个人握手签字的场景,以帮助记忆盟书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动词+名词
- 详细解释
- 盟书是指两个或多个团体、组织或国家之间为了共同利益而签订的书面协议。这份协议通常包含了各方的权利、义务、责任和利益分配等内容,是一种重要的合作准则。盟书的签订代表了各方之间的互信和合作关系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