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19日(农历三月廿二日) 乙巳蛇年 星期六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在线汉语词典 > 蹙国的词语解释
蹙国的意思
拼音:cù guó    注音:ㄘㄨˋ ㄍㄨㄛˊ
使用场景
常用于描述国家面临外部压力、内部困扰、经济危机等情况下的困境和危机。
例句
1. 这场战争使得该国陷入了蹙国的境地。2. 经济危机导致了该国的蹙国局面。
基本含义
指国家处于险境、危机之中。
基本解释

丧失国土。《诗·大雅·召旻》:“昔先王受命,有如 召公 。日辟国百里,今也日蹙国百里。”《后汉书·西域传序》:“内无以慰劳吏民,外无以威示 百蛮 。蹙国减土,经有明诫。”《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而乃卑辞重币,求和于 契丹 ,蹙国縻爵,姑息于 保吉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相关的成语,如“危如累卵”、“国破家亡”等,了解更多描述国家困境和危机的成语。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这个国家发生了大地震,陷入了蹙国的困境。2. 初中生:经济危机导致了该国的蹙国局面,人民生活困难重重。3. 高中生:该国政治腐败,经济一落千丈,陷入了蹙国的境地。4. 大学生:国家面临外部压力和内部困扰,正处于蹙国的危机之中。
故事起源
成语“蹙国”的故事起源于《汉书·霍光传》。霍光是西汉初年的重要政治家,他在平定王莽的新朝政权后,希望能够恢复汉朝的繁荣。然而,由于国家内外的种种困扰,使得霍光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最终导致了西汉灭亡。因此,人们常用“蹙国”来形容国家陷入困境、危机之中。
记忆技巧
可以联想成“蹙国”就像是国家被压迫、困扰的状态,想象国家陷入困境的场景,有助于记忆。
词语结构
主要由两个汉字组成,结构简单明了。
详细解释
成语“蹙国”由两个字组成,分别是“蹙”和“国”。其中,“蹙”意为压迫、困扰,引申为陷入困境、危机;“国”指国家。整个成语表示国家陷入困境、危机之中。
(0)
诗文中出现“蹙国”的诗词

召旻

旻天疾威,天笃降丧。瘨我饥馑,民卒流亡。我居圉卒荒。

天降罪罟,蟊贼内讧。昏椓靡共,溃溃回遹,实靖夷我邦。

皋皋訿訿,曾不知其玷。兢兢业业,孔填不宁,我位孔贬。

如彼岁旱,草不溃茂,如彼栖苴。我相此邦,无不溃止。

维昔之富不如时,维今之疚不如兹。彼疏斯粺,胡不自替?职兄斯引。

池之竭矣,不云自频。泉之竭矣,不云自中。溥斯害矣,职兄斯弘,不烖我躬。

昔先王受命,有如召公,日辟国百里,今也日蹙国百里。於乎哀哉!维今之人,不尚有旧!

(0)

宗忠简公画像为公外曾孙叶深道作

近古社稷臣,生世常不数。

不能半五百,继见已超卓。

炎运昔中否,兵氛缠大角。

掩旆薄日黄,张弧北风恶。

起公滏阳节,仗以障河朔。

恳恳存赵忠,愤极涕横落。

扶义亟西征,敌忾为小却。

佐兴灵武功,受任留官钥。

主辱臣则何,国势滋以削。

回銮累十疏,言谆听殊藐。

一死不贷公,百壬吁可怍。

企公如列星,宵光仰昭灼。

几叶外曾孙,传世《春秋》学。

手图起予观,言自崇勋阁。

士雅虽则休,随会尚堪作。

蹙国今更非,云飞天一握。

谁能挽江汉,为公洗河洛。

(0)

读史有感

河山俨类一棋枰,覆雨翻云倒复倾。

南渡天骄能蹙国,中原地缩讳言兵。

雄才有限谁匡乱,好景无多是太平。

千古兴亡仍往辙,抛书掩卷泪纵横。

(0)

得胡梓方书却寄

蹙国金何日,滔天逮此生。

幕巢宁可托,厦木欲同倾。

物外高楼在,樽前举世轻。

报书无别语,收泪复纵横。

(0)

割地议和纪事

万里金瓯浑不缺,谁道千钧系一发。

艰危一旅可重兴,何为遽把皇图割。

今日以和保都城,恃和狎敌鼎且倾。

胜败兵家有常事,数败一胜势可争。

今日未尝为血战,激使好战谁敢轻。

犬戎在昔陷西京,宣王亲整六师征。

我朝三辅奠磐石,山海关外兵连营。

大帅养重不励士,坐使越甲吾君鸣。

下国尚耻城下盟,大国上相亲行成。

重重海陆失岩阻,战守无计和无名。

公孙用刺真下策,裴相不死非尊荣。

辽阳自曩钟王气,台屿于今成蓬瀛。

一朝蹙国数千里,奥蔽尽撤将焉撑。

嗟予头埋足又蹶,叩阍无从效曹刿。

眼见岛夷更得天,心痛中华长失岁。

沉沦身世付伧荒,分裂乾坤销猛锐。

仓海君无博浪锥,衔石今后同精卫。

(0)

感秋·其十

君位曰大宝,惟圣能矜持。

彼狂乱其经,纵欲日沦迷。

夏桀坠禹服,商受倾汤基。

蹙国向沉湎,投身殒蛾眉。

祸福共倚伏,理乱亦相因。

下民尚有严,皇天本无亲。

姬文掩枯骼,四海咸称臣。

(0)
诗词分类
伤逝 泰山 闺怨 羁旅 奉和 赞颂 应制 离愁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喜悦 竹子 客愁 写山
诗人
刘叉 陈谏 李格非 刘光祖 崔融 呼文如 陈耆卿 曹端 陆树声 吕蒙正 辅广 高珩 董思恭 吴锡麒 宋江 蔡允恭 陈寿 惠洪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