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鸣铗一词常用于形容文人墨客的才华出众,声名远扬的情况。可以用来赞美某个人在某个领域有卓越的才能,或者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 例句
- 1. 他是当代文坛的鸣铗,作品广受赞誉。2. 这位科学家以其卓越的研究成果成为学术界的鸣铗。
- 基本含义
- 形容文采出众,声名远扬。
- 基本解释
鸣剑。比喻别后的殷切思念。 明 夏完淳 《春雪怀不识》诗:“中夜倚鸣鋏,能无达人叹。”参见“ 剑鸣 ”。
- 延伸学习
- 可以了解更多中国古代音乐乐器和音乐文化的知识,深入了解古代音乐家的才华和影响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在学校里的才艺表演中展现出了鸣铗般的才华。2. 初中生:这位运动员以其出色的表现成为了田径队的鸣铗。3. 高中生:她凭借自己的音乐才华成为了乐坛的鸣铗。4. 大学生:他在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使他成为了该领域的鸣铗。
- 故事起源
- 鸣铗的故事起源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的记载,描述了楚国弹奏铗的音乐家鸣铗的才华和声名。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鸣铗”与音乐家的形象联系起来,想象他在弹奏铗的时候声名远扬的情景,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主谓结构,由“鸣”和“铗”两个词组成。
- 详细解释
- 鸣铗源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鸣铗者,楚人也,善弹铗。齐桓公使人聘之,辞以疾,使人以铗来。鸣铗使者,而后知鸣铗之良,乃使人追之,已去远矣。桓公曰:‘楚人有诗,曰鸣琴而铗,不绝其鸣。’”意思是说,鸣铗是楚国人,擅长弹奏铗。齐桓公派人去聘请他,他以生病为由拒绝,但派人带去了一把铗。鸣铗的使者离开后,桓公才意识到鸣铗的才华,派人追赶,但已经走得很远了。桓公说:“楚人有一首诗,说的是鸣琴而铗,音乐不断。”这个故事后来演化成成语,形容一个人的才华出众,声名远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