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蓼萧常用于形容景象凄凉、草木凋零的情景。可以用于描写秋天的景色、人们的心情或者某个地方的荒凉。
- 例句
- 1. 秋天来临,树叶纷纷凋落,整个公园的景色都变得蓼萧起来。2. 他的心情低落,整个人看起来蓼萧不堪。
- 基本含义
- 形容草木凋零、景象凄凉。
- 基本解释
《诗·小雅·蓼萧序》:“《蓼萧》,泽及四海也。”《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国景子 相 齐侯 ,赋《蓼萧》。” 杜预 注:“《蓼萧》,《诗·小雅》,言太平泽及远,若露之在萧,以喻 晋君 恩泽及诸侯。”后因以“蓼萧”指君王的恩泽。 唐 白居易 《杨造等亡母追赠太君制》:“《蓼萧》之泽,宜自叶而流根。” 王闿运 《影山草堂铭》:“山川无允犹之典,草木絶《蓼萧》之泽。”
- 延伸学习
- 你可以进一步了解杜牧的《秋夕》诗,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进一步理解蓼萧这个成语的含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秋天来了,公园里的草地都变得蓼萧了。2. 初中生:他心情低落,整个人都显得蓼萧不堪。3. 高中生:看着窗外蓼萧的景色,她不禁感慨万分。
- 故事起源
- 蓼萧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杜牧的《秋夕》诗中。杜牧在诗中描绘了一个秋天的夜晚,庭院冷落,人们感到凄凉。后来,这个词语被用来形容一切凄凉的景象。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蓼萧这个成语与秋天的景色联系起来,想象一片凋零的草地,这样可以帮助记住该成语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蓼萧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没有固定的词序。
- 详细解释
- 蓼萧一词出自唐代杜牧的《秋夕》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蓼萧庭院静无人,自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铁马冯···【详细解释太长,此处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