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耆民一词常用于尊重老年人的场合,如老年人的生日会、老年人的庆典等。也可以用来形容年纪大的人在某个领域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智慧。
- 例句
- 1. 这个村子里的耆民都是乡亲们的智囊团。2.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重耆民是一种美德。
- 基本含义
- 指年老的人民。
- 基本解释
年高有德之民。 明 李东阳 《送王德润参政还河南》诗:“还向耆民宣圣德,万人扶杖绕行轩。”《明史·太祖纪三》:“庚寅,援耆民有才德知典故者官。”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七·一家上寿》:“见 歷城 耆民 刘子全 者,年八十五矣,尚矍鑠。” 清 赵翼 《阅邸报恭纪盛事》诗:“两古稀年并一身,昇平人瑞有耆民。”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老年人的尊重和关怀,了解中国的孝道文化。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非常尊敬村里的耆民,他们总是给我们讲很多有趣的故事。2. 初中生:耆民的智慧和经验是我们年轻人应该学习的榜样。3. 高中生:在社会竞争激烈的今天,我们应该尊重耆民的智慧,向他们请教经验。4. 大学生:耆民是社会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关怀。
- 故事起源
- 耆民一词最早出自《左传·哀公十六年》:“耆民老人,其心皆可知也。”这句话意思是说年老的人民,他们的心思和想法都是可以理解和知晓的。后来逐渐演变为成语“耆民”。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耆”字和“年”字联系在一起来记忆这个成语,因为“耆”字意为年老。
- 词语结构
- 主要由两个汉字组成,即“耆”和“民”。
- 详细解释
- 耆民是指年老的人民,特指年纪大、年龄较大的人。这个成语中的“耆”指的是年老,而“民”指的是人民。耆民一词多用于描述年纪大的人,尊重老人的智慧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