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29日(农历四月初二日) 乙巳蛇年 星期二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在线汉语词典 > 击钵催诗的词语解释
击钵催诗的意思
拼音:jī bō cuī shī    
使用场景
击钵催诗常用于形容创作诗歌时的激情和迅猛动作。可以用在文学创作、讲座演讲、艺术表演等场合中,形容作者或演讲者在短时间内迸发出灵感,快速创作或表达出优秀的作品。
例句
1. 他的灵感如同击钵催诗般迸发出来,一下子写了好几首诗。2. 在演讲比赛中,他像击钵催诗一样,迅速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基本含义
用打击乐器催促诗人快速创作诗歌。
延伸学习
1. 了解更多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和诗歌创作的知识,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瑰宝。2. 学习其他与创作相关的成语,如“挥毫落纸”、“才华横溢”等,丰富词汇量和表达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用击钵催诗的方式,让我们在课堂上快速写下自己的感受。2. 初中生:参加诗歌比赛时,我像击钵催诗一样,迅速地写出了一首优秀的作品。3. 高中生:在写作文时,我常常用击钵催诗的方式来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4. 大学生:在文学研讨会上,我向大家展示了一种击钵催诗的技巧,以提高创作效率。
故事起源
《汉书·艺文志》中记载了一个关于催促创作诗歌的故事。相传东汉末年,有一位名叫杨修的文学家,他的才华横溢,但是写诗的速度很慢。有一天,他的朋友派人用击钵的方式催促他写诗,结果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创作了一首优秀的诗歌。从此以后,“击钵催诗”成为了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用来形容催促创作诗歌的情景。
记忆技巧
1. 将“击钵”与“催诗”这两个词语进行联想,想象一个人用击钵的方式催促创作诗歌,形象地表达创作的激情和速度。2. 可以将击钵的声音与诗歌创作的激情联系起来,形成一个记忆联结,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词语结构
击钵催诗是由“击钵”和“催诗”两个词语组成的。其中,“击钵”表示用打击乐器敲击,用来催促创作;“催诗”表示催促创作诗歌。
词语解释
jī bō cuī shī ㄐㄧ ㄅㄛ ㄘㄨㄟ ㄕㄧ

击钵催诗(擊鉢催詩) 

南朝 齐 竟陵王 萧子良 ,常于夜间邀集才人学士饮酒赋诗,刻烛限时,规定烛燃一寸,诗成四韵。 萧文琰 认为这并非难事,乃与 丘令楷 、 江洪 二人改为击铜钵催诗,要求钵声一止,诗即吟成。见《南史·王僧孺传》。后以“击鉢催诗”指限时成诗,亦以喻诗才敏捷。《儿女英雄传》第三七回:“七步八叉,具有成例,古人击鉢催诗,我要击鉢了。”亦省作“ 击鉢 ”。 宋 陈师道 《次韵苏公蜡梅》:“坐想明年 吴 与 越 ,行酒赋诗听击鉢。” 清 赵翼 《自鸣钟》诗:“投籤常恐就睡酣,击鉢不怕催诗恶。”

详细解释
(0)
诗文中出现“击钵催诗”的诗词

洞仙歌.过日里棉兰福建义冢

登楼作赋,怅美人迟暮!枨触乡心如乱絮。

过拉武汉外,笔底沙边。问碑碣,累累草缠荒墓!

予心悲逝者,为甚勾留?何故栖迟不归去?

且待过青春,作计还乡,吟杜句,故人梓里!

应准备击钵催诗,海南香微熏炷炷?。

(0)

洞仙歌·其二九日酬别邵亦同

师门同学,询平生良友。闽海将军乱离后。

到西泠桥畔,买醉垆头,人濯濯、彷佛月中春柳。

清才天付与,旅馆残灯,击钵催诗八叉手。

更擅郭熙山,一箑相贻,写眼底、丹枫乌桕。

便送我、兰舟向淮阴,正茸帽风吹,黯然重九。

(0)

水竹西院观梵琦衣钵歌

琦公妙喜的骨孙,犍椎震地开雷门。

木马夜鸣径山月,西城街鼓摇风幡。

毗卢寂灭留法眼,七祖东来递相衍。

黄梅以后畅宗风,衣钵仍归梵帝宫。

一花五叶纷如雨,其间临济真法乳。

千灯指月照盲龙,更留二物表南宗。

梵琦大力犹龙象,化胡慧烛开幽冈。

佛日高悬铁木都,雨花不坠天魔上。

濠梁真人赤伏符,手握金镜悬昏衢。

人王大法悯万有,欲变荆棘为醍醐。

蒋山说法转慧珠,舍利不坏金刚躯。

传衣示信上座足,托钵四角天龙趋。

绒花?毳簇火浣,藤花兜漆圆兰盂。

施饭森寒山鬼立,参禅偏袒迦文趺。

名僧之至后赤乌,弘硕尚转金浮图。

竹西园拟古给孤,我来击钵催诗逋。

若遇弥勤亦酒徒,暂典衲衣倾一壶。

(0)

汤郡博见召口号

笑谈真率古遗风,松偃清沟翠黛浓。

更扫竹床从坐卧,不妨烟雾重朦胧。

藏阄兴饮谁为客,击钵催诗自恼公。

似见龙钟应笑倒,岂知仙老解还童。

(0)

重九前一日同王地官德华过袁太守山庄

匹马来游五柳庄,主人浑不似柴桑。

指天论事知多愤,击钵催诗觉太忙。

丹药未成留宿火,菊花将发待重阳。

醉中激烈歌声起,不放行云过短墙。

(0)
诗词分类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中秋节 田园 山水 思乡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母亲
诗人
秦湛 凌濛初 薛综 黄损 李晔 鲍楠 孙不二 宋子侯 乐婉 法照 高允 涂瑞 张齐贤 髡残 王镕 金人瑞 叶衡 狄仁杰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