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描述对某种情感或意思无法完全表达的情况,尤其在感情表达或文学创作中常见。也可以用来形容说话不够直截了当,或者意思不够明确的情况。
- 例句
- 1. 我对你的感激之情,言不尽意。2. 他心中的痛苦,言不尽意地流露在字里行间。3. 这篇文章虽然字字珠玑,却言不尽意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 基本含义
- 形容说话或表达的内容无法完全表达自己的意思。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类似的成语,如“意犹未尽”、“言之无物”等,以丰富自己的词汇和表达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对妈妈的爱言不尽意。2. 初中生:他的笑容中透露出的快乐,言不尽意地传达给了我们。3. 高中生:这首诗的美妙之处,言不尽意地展现了诗人的才华。
- 故事起源
- 关于“言不尽意”成语的故事起源并没有具体记载,可能是在古代文人墨客的创作中逐渐形成的。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言不尽意”与无法完全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意思联系起来,形成记忆联想。可以想象自己在与他人交流时,想要表达的意思无法完全传达出来,从而记住这个成语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言不尽意是一个由三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言”表示说话或表达,”不尽“表示无法完全,”意“表示意思或心意。
- 词语解释
- yán bù jìn yì ㄧㄢˊ ㄅㄨˋ ㄐㄧㄣˋ ㄧˋ
言不尽意(言不盡意)
(1).语言不能表达思想的全部内容。《易·繫辞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晋 欧阳建 《言尽意论》:“世之论者以为‘言不尽意’由来尚矣。” 朱自清 《诗文评的发展》:“原来我们的‘求好’的艺术论渊源于道家,而道家不信赖语言,以为‘言不尽意’,所以崇尚‘无端崖之辞’。”后多用为书信结尾套语,表示意有未尽。 宋 苏轼 《与范元长书》之二:“临纸哽塞,言不尽意。” 明 贾仲名 《萧淑兰》第三折:“写就了也,我念一徧:不才妾 萧淑兰 病中作词一闋,词寄《菩萨蛮》,奉上文郎 云杰 翰座,谨望挽回春色。词不尽言,言不尽意。”
(2). 魏 晋 玄学命题。与“言尽意”相对。 三国 魏 荀粲 等提出“言不尽意”说,认为“象外之意,繫表之言”都是“藴而不出”的,所以“六籍虽存,固圣人之糠粃。”见《三国志·魏志·荀彧传》 裴松之 注引 晋 孙盛 《晋阳秋》。
- 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