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嗫嚅翁常用于形容人在关键时刻迟疑不决、言不由衷、话里有话。例如,当一个人在会议上迟迟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在面对重要问题时含糊其辞,可以用嗫嚅翁来形容他的说话态度。
- 例句
- 1. 他说话总是嗫嚅翁,听不清他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2. 在关键时刻,他总是嗫嚅翁,不敢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
- 基本含义
- 形容说话声音低小、含糊不清。
- 基本解释
(1).《新唐书·窦巩传》:“ 巩 字 友封 ,雅裕,有名于时。平居与人言若不出口,世号‘囁嚅翁’。”后因以称懦弱畏事或不善辞令之人。 元 杨弘道 《赠刁益之》诗:“应接尚无衰惫气,不应便作囁嚅翁。” 清 唐孙华 《次王随庵七十自寿诗原韵》之二:“避世聊为漫浪叟,少言甘号囁嚅翁。”
(2).指 白居易 。 宋 苏轼 《元日次韵张先子野见和七夕寄莘老之作》:“ 小蛮 知在否,试问 囁嚅翁 。” 王文诰 辑注:“ 次公 曰:囁嚅翁,乃 乐天 也。”参阅 唐 范摅 《云溪友议》卷四。
- 延伸学习
- 你可以通过阅读更多的成语故事和例句来扩大你对成语的了解,这样你就能更好地运用成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声音像嗫嚅翁一样低小,老师都听不清他在说什么。2. 初中生:在班会上,有同学对老师的提问嗫嚅翁,没有勇气直接回答。3. 高中生:面对老师的质问,他的回答像个嗫嚅翁,不敢坦率地表达自己的观点。4. 大学生:在辩论赛上,他的辩论发言嗫嚅翁,缺乏说服力。通过以上学习指南,你可以全面了解“嗫嚅翁”这个成语的起源、基本含义、详细解释、使用场景、记忆方法和延伸学习。同时,你还可以通过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
- 故事起源
- 嗫嚅翁的故事起源于《史记·卷十一·魏世家》中的一个故事。据说,战国时期的魏国有一个名叫嗫嚅的人,他的声音非常低小,说话时常常含糊不清。有一次,魏国的国君问嗫嚅一个问题,嗫嚅回答时声音非常低弱,国君听不清他的回答。于是,国君说:“你的声音真像个嗫嚅翁。”从此以后,人们就用嗫嚅翁来形容说话声音低小、含糊不清的人。
- 记忆技巧
- 记忆嗫嚅翁这个成语可以通过联想,想象一个人说话时声音非常低小,含糊不清,嗫嚅不清的样子。
- 词语结构
- 嗫嚅翁是一个由两个词组成的成语,其中,“嗫嚅”表示说话声音低小、含糊不清,“翁”表示人。
- 详细解释
- 嗫嚅翁是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人说话声音低小、含糊不清。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在表达意见或说话时迟疑、吞吞吐吐、不敢直言的状态。它通常用来批评那些不敢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说话含糊不清、婉转曲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