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保皇这个成语通常用于贬义,用来形容某些人或团体为了自身利益而卖弄权术、阻碍改革、抵制民主等行为。例如,可以用于描述一些官僚主义者、保守派政治家或力图维护旧体制的集团。
- 例句
- 1. 这个政治家一直打着维护国家稳定的旗号,实际上却只是在保皇而已。2. 面对改革的浪潮,他们选择了保皇,而不是顺应时代的潮流。
- 基本含义
- 保护皇权,维护君主制度。
- 基本解释
◎ 保皇 bǎohuáng
[royalist;royalism] 指保卫皇帝,比喻效忠保守势力
保皇党
保皇派
- 延伸学习
- 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保皇运动,包括清朝末年的保皇派和义和团运动等,可以深入了解保皇这个成语的背景和历史意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告诉我们要尊重老人,但有些同学还是经常欺负老师,这真是保皇行为。2. 初中生:学校的管理规定一直没有改变,校长也不愿意听取同学们的建议,真是太保皇了。3. 高中生:政府一直没有采取有力的措施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这是在保皇吗?4. 大学生:有些人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不顾国家和民众的利益,一直坚守着旧的体制,这真是典型的保皇行为。希望以上的学习指南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保皇”这个成语。
- 故事起源
- 保皇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历史上的清朝末年。当时,清朝皇帝的统治日渐衰落,国内外各种势力开始崛起,民间也出现了不少反清复明的思潮。为了保护皇权,清朝内部出现了一些保皇派,他们积极维护清朝的统治地位。后来,这个词逐渐演变成了一个贬义词,用来指代那些为了自身利益而不顾国家和民众利益,坚守旧体制的人或团体。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保皇成语与维护君主制度的概念联系起来,想象一个人紧紧抱着皇冠,守护着君主的权力地位,这样可以更容易记住这个成语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保皇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成语,由动词“保”和名词“皇”组成。
- 详细解释
谓力图维护封建君主政体,反对资产阶级革命。如 清 末戊戌政变后, 康有为 、 梁启超 等人倡设保皇会,宣传君主立宪,反对革命。 梁启超 《上粤督李傅相书》:“其保皇之心,即从其保家属之心而发生,非有二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