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刻有獬豸形的发簪,古代监察、执法官所用。 唐 杨巨源 《赠侯侍御》诗:“逃祸栖蜗舍,因醒解豸簪。”
- 基本含义
- 形容人的言辞或文章雄辩、有力。
- 详细解释
- 豸,古代一种豹子的皮;簪,古代男子束发用的饰物。形容人的言辞或文章雄辩、有力,像豹子的皮和束发的饰物一样华丽。
- 使用场景
- 用于形容人的言辞或文章雄辩、有力,常用于夸奖或赞美他人的口才或写作能力。
- 故事起源
- 据说,豸簪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齐国。当时,齐国有一位名叫晏婴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以其雄辩的口才和卓越的才华闻名于世。晏婴曾经在一次宴会上,以其言辞之辩,使得所有的宾客都感到惊叹不已,纷纷称赞他的口才像豹子的皮一样华丽,像束发的饰物一样有力。于是,人们就用“豸簪”来形容那些言辞或文章雄辩、有力的人或作品。
- 词语结构
- 形容词+名词
- 例句
- 1. 他的演讲真是豸簪之辞,令人叹为观止。2. 这篇文章的语言雄辩有力,真是一篇豸簪之作。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豸簪”想象成一位雄壮而华丽的文学家,他的言辞和作品就像豹子的皮和束发的饰物一样华丽而有力。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形容人才或作品的成语,如“文韬武略”、“杞人忧天”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讲课的时候总是豸簪之辞,我们都很喜欢听。2. 初中生:他的作文写得真好,每一句都像豸簪一样有力。3. 高中生:这篇演讲真是豸簪之辞,让人深受启发。4. 大学生:他的口才真是厉害,每次辩论都能用豸簪之辞击败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