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亦作“ 奏藁 ”。奏章的草稿。《新唐书·陆元方传》:“临终,取奏稿焚之。” 宋 程颐 《答人示奏草书》:“辱示奏藁,足以见仁人君子爱民之心,深切如此。”《儿女英雄传》第二回:“那委员取出文书给 安老爷 看,见那奏稿上参的是革职拿问,带罪赔修。”
- 基本含义
- 指上级领导或者专家委员会征求下级单位或者专家意见的文件。
- 详细解释
- 奏稿是指上级领导或者专家委员会为了征求下级单位或者专家的意见而发出的文件。通常情况下,奏稿是一份正式的书面文件,其中包含了对某一特定问题的描述以及征求意见的具体要求。
- 使用场景
- 奏稿通常在政府部门、军队、企事业单位等组织机构中使用。当上级领导或者专家需要了解下级单位或者专家对某一问题的意见时,会发出奏稿并要求对方回复。奏稿的回复往往会成为决策的重要依据。
- 故事起源
- 奏稿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最早可以追溯到《史记·卫青李广列传》中的记载。据记载,汉朝时期,卫青和李广两位将军在征战中表现出色,因此被封为云中侯和雁门侯。后来,他们被任命为汉武帝的特使,负责向各地征求意见。为了便于收集和整理各地意见,他们就发出了奏稿。
- 词语结构
- 奏稿是由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奏”是动词,意为向上级呈报;“稿”是名词,意为书面文件。
- 例句
- 1. 领导发来的奏稿要尽快回复,不要耽误工作进度。2. 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奏稿中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意见。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奏稿”与“向上级呈报的文件”联系起来,想象自己是一名工作人员,收到了上级领导发来的奏稿,需要认真阅读并回复。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奏稿在古代政治中的重要性,以及现代组织机构中奏稿的使用方式和流程。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发给我们的奏稿中有很多问题,我们要认真回答。2. 初中生:班长收到了校长发来的奏稿,需要整理同学们的意见并回复。3. 高中生:学生会收到校长办公室发来的奏稿,需要代表学生群体提出建议。4. 大学生:研究生们收到导师发来的奏稿,需要对研究方向提出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