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逋债常用于形容债务人不履行还债义务的情况。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来形容某人拖欠他人的债务,或者迟迟不还钱的情况。
- 例句
- 1. 他欠了我很多钱,却一直逋债不还。2. 这家公司经营不善,欠债累累,已经陷入了逋债的困境。
- 基本含义
- 指欠债不还或拖延还债。
- 基本解释
亦作“ 逋责 ”。犹欠债。《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 恪 更拜太傅,於是罢视听,息校官,原逋责,除关税,事崇恩泽,众莫不悦。”《宋书·文帝纪》:“凡诸逋债,优量申减。” 唐 刘禹锡 《谢受恩放先贷斛斗表》:“殊私忽降,逋责涤除。” 明 刘元卿 《贤奕编·观物》:“ 金陵 閭右子,荡覆先业,不胜逋责,决意自尽。”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烟兰小谱》:“有宗臣某,尝拆其园中楼阁为其偿逋债。”
-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成语感兴趣,可以继续学习其他与债务相关的成语,例如“债台高筑”、“债台高筑”等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一直逋债不还,让债主非常生气。2. 初中生:这家公司因为逋债而面临破产的危险。3. 高中生:他为了逃避还债,不惜离开家乡,逃到了外地。4. 大学生:逋债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不应该被宽容和纵容。5. 成年人:我们应该遵守诚信原则,不要逋债不还,要及时履行债务。
- 故事起源
- 逋债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传说。相传,有一个人欠了很多债,但他却一直逃避不还。债主非常生气,找来了一位法官,希望能够讨回债务。法官找到了欠债人,劝他还债,但欠债人却一再推脱,拒绝还款。法官见欠债人不肯还债,便将他绑起来,带到了债主面前,让债主自行处理。债主见到欠债人被捆绑,非常愤怒,决定将他处死。正当债主准备动手的时候,法官出面阻止了他,并告诉他,逼迫欠债人还债可以,但不能随意伤害他人的生命。最终,欠债人在法官的调解下,承诺按时偿还债务。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欠债不还,却一直逃避的情景,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逋债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第一个字“逋”表示逃避,第二个字“债”表示债务,两个字合在一起,形象地描述了欠债人逃避债务的情况。
- 详细解释
- 逋债是指欠债人不按时偿还债务,或者故意拖延还债的行为。这个成语形象地描述了债务人逃避债务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