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1).古代御史等执法官吏戴的帽子。 汉 蔡邕 《独断》:“法冠, 楚 冠也…… 秦 制执法服之。今御史廷尉监平服之,谓之獬豸冠。”《后汉书·舆服志下》:“法冠,一曰柱后。高五寸,以纚为展筩,铁柱卷,执法者服之,侍御史、廷尉正监平也。或谓之獬豸冠。獬豸,神羊,能别曲直, 楚王 尝获之,故以为冠。” 明 无名氏 《霞笺记·中丞训子》:“官居侍御立朝班,铁面丹心獬豸冠。”《人民文学》1981年第4期:“头戴黑色獬豸冠的宫中执法走到 嬴政 身边,垂身而立。”
(2).指御史等执法官吏。 唐 韦縠 《杜侍御送贡物戏赠》诗:“ 越 人自贡珊瑚树, 汉 使何劳獬豸冠。” 元 关汉卿 《玉镜台》第一折:“生前不惧獬豸冠,死来图画麒麟像。” 清 方文 《寄任玉成御史》诗:“旧京人物凋零尽, 江 北犹餘獬豸冠。”
- 基本含义
- 形容人的自负和骄傲。
- 详细解释
- 獬豸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其头上有一顶冠,非常骄傲自负。獬豸冠这个成语形容一个人非常自负和骄傲,自以为是,不肯谦虚。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那些自负、骄傲,不肯谦虚的人。可以用来批评那些自命不凡,不尊重他人意见的人。
- 故事起源
- 《庄子·外篇·至乐》记载了一个关于獬豸的故事。相传獬豸是一种非常珍贵的神兽,它以自己的美丽和独特为荣,非常自负。有一天,獬豸遇到了一个普通的兔子,兔子问獬豸:“你为什么这么自负呢?”獬豸回答说:“你看看我的冠,多么漂亮!”兔子不屑地笑了笑,说:“你这个冠只是个装饰品,有什么了不起的?”獬豸听后非常生气,认为兔子不懂得欣赏自己的美丽,于是更加自负骄傲。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自负和骄傲会让人失去谦虚和尊重他人的品质。
- 词语结构
- 獬豸冠是一个主语+谓语的成语,表示一个人的自负和骄傲。
- 例句
- 1. 他总是戴着獬豸冠,看不起别人。2. 这个人太獬豸冠了,从不接受别人的建议。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獬豸这个神兽的自负和冠饰来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想象一个人戴着一顶非常华丽的冠,昂首挺胸,自负地走在大街上,这样就能记住獬豸冠的含义了。
- 延伸学习
- 可以了解更多关于中国传统神兽獬豸的故事和传说,以及其他与自负和骄傲相关的成语,如“骄兵必败”、“骄阳似火”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考了第一名,戴着獬豸冠也没关系。2. 初中生:他总是戴着獬豸冠,从来不听别人的意见。3. 高中生:他的成绩很好,但不要戴着獬豸冠看待他人。4. 大学生:他戴着獬豸冠,总是觉得自己比别人优秀。5. 成年人:他的骄傲和獬豸冠一样,让他失去了很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