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心性这个词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于描述一个人的品质、性格和内在修养。它常常被用来评价一个人的内心是否善良、正直、坚强等。
- 例句
- 1. 他的心性善良,总是乐于帮助别人。2. 她的心性坚强,从不轻易放弃。3. 这个人的心性不正直,经常说谎。
- 基本含义
- 指一个人内心的品质和性格。
- 基本解释
◎ 心性 xīnxìng
[temperament] 性情
- 延伸学习
-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哲学和心理学书籍深入了解心性的概念和影响。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的同桌心性很好,经常帮助我解决问题。2. 初中生:他的心性坚强,从小到大都没有放弃过自己的梦想。3. 高中生:心性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与人交往的方式,我们应该努力修养自己的心性。4. 大学生:一个人的心性是他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的关键。
- 故事起源
- 心性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论语》中,是孔子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孔子认为,一个人的心性决定了他的行为和修养,是成为一个君子的关键。
- 英文翻译
1.disposition; temperament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心性与“心”字的意义联系起来记忆。心代表内心,性代表品质和性格。
- 词语结构
- 心性是一个由两个字组成的词语,没有特定的成语结构。
- 详细解释
(1).性情;性格。 晋 葛洪 《抱朴子·交际》:“今先生所交必清澄其行业,所厚必沙汰其心性。” 宋 柳永 《红窗睡》词:“二年三岁同鸳寝,表温柔心性。”《红楼梦》第七一回:“ 周瑞家的 虽不管事,因他素日仗着 王夫人 的陪房,原有些体面,心性乖滑,专惯各处献勤讨好。” 秦兆阳 《选举》:“她是知道儿子的心性的。”
(2). 中国 古典哲学范畴,指“心”和“性”。 战国 时 孟子 有“尽心知性”之说。其后佛教各宗盛谈心性,禅宗认为心即是性,倡明心见性,顿悟成佛。 宋 儒亦喜谈心性,但各家解说亦不一。 程颐 、 朱熹 等以为“性”即“天理”,“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故“心”“性”有别。 陆九渊 则主张“心即理也”,认为“心”“性”无别。其说虽不同,而均属唯心主义。 清 初 王夫之 和后来的 戴震 等人对心性作了一些唯物主义的阐说。后人亦以“心性之学”称 宋 明 理学。《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心性不异,即心即性。”参见“ 理学 ”。
- 近义词
心肠、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