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可以用于形容一个人对别人的请求或要求表示同意或答应。也可以用于表示同意某个提议、计划或安排。
- 例句
- 1. 我请求老师给我延长一天的作业时间,他俞允了我的请求。2. 公司的经理答应了员工们的提议,决定提高工资。
- 基本含义
- 指同意、答应。
- 基本解释
《书·尧典》:“帝曰:‘俞。’”俞,应诺之词。后即称允诺为“俞允”。多用于君主。 五代 何光远 《鉴诫录·语忌诫》:“累乞一藩,终不俞允。” 宋 朱熹 《答龚参政书》:“万一未蒙俞允,必至再辞。”《宋史·赵普传》:“ 太祖 怒甚,起, 普 亦随之, 太祖 入宫, 普 立於宫门,久之不去,竟得俞允。” 康有为 《敬谢天恩并统筹全局折》:“臣妄陈大计,皆承俞允。” 罗正纬 《滦州革命纪实初稿》:“日前呈请改革政治,曾云如蒙恩准,当静候调遣,虽蹈汤火,亦所不辞。现已悉蒙俞允,自应亟践前言,维兹危局。”
-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更多与“俞允”相关的成语,如“拍案而起”、“兢兢业业”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问我能不能帮忙整理教室,我俞允了。2. 初中生:同学们提议组织一个班级活动,我俞允了他们的建议。3. 高中生:我妹妹请求我帮她写一篇作文,我俞允了她的请求。4. 大学生:我的朋友问我能不能帮她找一份兼职工作,我俞允了她的要求。
- 故事起源
- 据说,这个成语的故事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相传,唐朝时期有一个叫俞宗的官员,他非常聪明而且公正。有一次,他接到了皇帝的命令,要他去处理一个重要的事情。俞宗经过仔细考虑后,决定同意皇帝的请求并答应去办理这个事情。这个故事流传下来,人们就用“俞允”来形容同意别人的请求或要求。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俞允”联想为一个人同意了别人的请求。可以想象一个人在一个会议中,举手表示同意,然后说“俞允”。
- 词语结构
- 主语 + 俞 + 宾语
- 详细解释
- 俞允是由“俞”和“允”两个字组成的成语。俞的意思是答应、同意,允的意思是允许、准许。合起来表示答应、同意别人的请求或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