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1).谓以诏书告知臣下。 宋 王安石 《赐判汝州富弼乞赴安州避灾养疾诏》:“故兹詔示,想宜知悉。”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国事五·本朝岳镇海渎碑》:“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其理既成,其分当正,故兹詔示,咸使闻知。”
(2).犹教导。 严复 《<天演论>自序》:“夫如是,则虽有故训疏义之勤,而于古人詔示来学之旨,愈益晦矣。” 鲁迅 《华盖集续编·无花的蔷薇》:“﹝ 蔡孑民 ﹞以为‘当为历年潜心研究与冷眼观察之结果,大足诏示国人。’” 韦君宜 《似水流年·牺牲者的自白》:“我把先哲的诏示,同辈的期许,自己的信念,过去的斗争……等等一切,完全拉来组织成军,同我想死的念头作殊死战。”
- 英文翻译
1.indiction
- 基本含义
- 通过官方的命令或公告传达信息或指示。
- 详细解释
- 诏示是指通过官方的命令或公告来传达信息或指示。它强调了命令的正式性和权威性,通常用于形容政府或上级机构发布的重要通知或指示。
- 使用场景
- 诏示一词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并不常见,更多地出现在历史文献或古代小说中,用以描述古代帝王或官员发布的命令或公告。在现代社会,我们更常使用诸如“通知”、“公告”、“布告”等词语来表达类似的含义。
- 故事起源
- 诏示一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官方文书。在古代,帝王或高级官员会通过诏书向全国发布重要的命令或公告。这些诏书往往以正式的方式表达,并通过官方渠道传达给全国各地。因此,诏示成为了传达权威命令的代名词。
- 词语结构
- 诏示由两个字组成,分别是“诏”和“示”。其中,“诏”指官方的命令或公告,“示”指传达或表达。两个字的结合形成了“诏示”。
- 例句
- 1. 皇帝下了一道诏示,宣布明天是全国性的节日。2. 学校发出了一份诏示,要求学生遵守校规校纪。
- 记忆技巧
- 为了记忆成语“诏示”,可以尝试以下方法:1. 构建联想:将“诏示”与“官方命令”或“公告”联系起来,想象一个帝王在宫殿中发布重要的通知或指示的场景。
- 2. 创造故事
- 编写一个简短的故事,其中包含“诏示”这个成语,以帮助记忆它的含义和用法。
-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成语“诏示”感兴趣,可以继续学习相关的成语和词语,了解更多关于古代官方文书和命令的知识。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发了一张诏示,告诉我们明天要参观博物馆。2. 初中生:学校贴了一份诏示,提醒我们不要在教室里吃零食。3. 高中生:政府发出了一份诏示,要求市民节约用水保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