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可以用来形容地方行政机构的划分和管理,也可以用来比喻某个领域或组织内部的管理体系。
- 例句
- 1. 这个国家的行省制度非常完善,各个地方的事务得到了有效的管理。2. 这个公司的行省组织结构非常严密,各个部门之间的协作效率很高。
- 基本含义
- 指行政区域的划分和管理。
- 基本解释
(1).古代中央政府派省官出使地方称行省。《续资治通鉴·宋宁宗嘉定十一年》:“乙巳, 金 曲赦 辽东 等路,以户部尚书 瓜勒佳必喇 (旧作 谷夹必兰 )为翰林学士承旨、权参知政事,行省于 辽东 。”
(2).借指该省官。 宋 陆游 《纵笔》诗:“行省当年驻陇头,腐儒随牒亦西游。” 朱东润 注:“古代中央行政机构有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称为三省。 王炎 为枢密使,官位极高,出使 四川 ,故称行省。”《元史·百官志一》:“ 金 人来归者,因其故官,若行省,若元帅,则以行省、元帅授之。”
(3). 元 代除京师附近地区直隶于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外,又于 河南 、 江浙 、 湖广 、 陕西 、 辽阳 、 甘肃 、 岭北 、 云南 等处创设十一行中书省,作为普遍分设全国各地区的中央政务机构,简称十一行省,置丞相、平章等官以总揽该地区的政务。行省遂成为地方最高行政区划的名称。 明 清 以后虽不采用行中书省的制度,而行省(或简称省)之名已在习惯上代表大行政区,沿用至今。《元史·世祖纪五》:“今大师方兴, 荆湖 淮西 各置行省,势位既不相下,号令必不能一,后当败事。”《明史·职官志五》:“ 明 初,又於各行省置都镇抚司,设都镇抚,副镇抚,知事。” 清 薛福成 《上李伯相论与英使议约事宜书》:“夫京师者,天下之首也,宜以全力护之;沿海、沿江各行省者,天下之肢体也,宜各自以其兵力守之。” 梁启超 《爱国歌》之一:“泱泱哉我 中华 !最大洲中最大国,廿二行省为一家!”参见“ 行臺 ”。
- 延伸学习
- 可以了解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发展和变迁,以及不同朝代的行省设置情况。还可以学习其他与行政管理相关的成语,如“管辖范围”、“地方官员”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在地理课上学到了中国的行省制度。2. 初中生:历史书上介绍了唐代的行省设置和管理情况。3. 高中生:行省制度的建立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4. 大学生:研究中国古代行省制度的变迁是一项有趣的学术课题。
- 故事起源
- 行省这个词语最初是用来指代唐代的行政区划制度。唐代时期,由于国家疆域的扩大,需要更好地管理各地的事务,于是设立了行省制度。行省的设立使得地方行政更加规范化和集中化,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治理。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地图上划分出各个行省的样子,然后将这个形象与“行省”这个词语联系起来,帮助记忆。
- 词语结构
- 行省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无特定的结构。
- 详细解释
- 行省是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相当于现在的省级行政区。行省制度起源于唐代,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国家,将大片区域划分为若干行省,由巡抚或总督等官员负责管理。行省的设立使得地方行政更加规范化和集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