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钩引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人们吸引他人注意力的行为,可以用于各种场合,如演讲、广告、文章、故事等。它可以形容一个人的行为或手段具有吸引力,能够引起人们的兴趣和关注。
- 例句
- 1. 他巧妙地使用了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来钩引听众的兴趣。2. 这个广告采用了一种独特的方式,成功地钩引了消费者的注意力。
- 基本含义
- 用手或物体的弯曲部分勾住,引导或吸引人的注意。
- 基本解释
亦作“钩引”。1.招引;引出。 前蜀 薛昭蕴 《离别难》词:“红蜡烛,青丝曲,偏能鉤引泪阑干。” 宋 范成大 《次韵子文冲雨迓使者道闻子规》:“啼鹃撩客心,钩引着何许。” 明 吴承恩 《如梦令·题海棠》词:“银烛照残粧,钩引粉情脂性。”
(2).勾搭引诱。 赵树理 《小二黑结婚》三:“ 三仙姑 起先还以为自己仍有钩引青年的本领。” 赵树理 《小二黑结婚》九:“你母女两个好生生把我个孩子钩引坏,你倒有脸来找我!”
-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成语感兴趣,可以学习更多相关的成语,如“以毒攻毒”、“画龙点睛”等。通过学习成语,可以丰富自己的词汇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用一根钩子勾住了一只小鱼。2. 初中生:他用一段有趣的故事钩引了听众的注意力。3. 高中生:这篇文章通过巧妙的引子成功地钩引了读者的兴趣。4. 大学生:这个广告采用了一种独特的方式,成功地钩引了消费者的注意力。希望以上学习指南对你有帮助!
- 故事起源
- 据说,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渔民。渔民们在钓鱼时,常常使用鱼钩来勾住鱼儿,将其引向自己。后来,这个动作被引申为引导或吸引人的注意力的行为,形成了成语“钩引”。
- 记忆技巧
- 要记忆这个成语,可以将“钩”和“引”两个字分别与勾住和引导联系起来。想象一个人用钩子勾住东西,然后引导着它,这样就能够记忆这个成语的意义和用法。
- 词语结构
- 成语“钩引”由两个字组成,分别是“钩”和“引”。其中,“钩”表示弯曲部分,用来勾住东西;“引”表示引导或吸引。两个字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这个成语的意义。
- 详细解释
- 钩引是指用手或物体的弯曲部分勾住或牵引住,以引导或吸引人的注意。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通过某种方式吸引人的注意力,使其产生兴趣或被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