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鞭弭常用于描述领导者、政府或者组织通过严厉的措施来纠正和平息社会上的混乱和纷争。它也可以用来形容个人在处理问题时采取果断的行动,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 例句
- 1. 领导者必须采取鞭弭措施,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安宁。2. 在这次危机中,政府采取了鞭弭的手段,终止了社会的混乱。
- 基本含义
- 用鞭子驱使和制止,比喻用严厉的手段来纠正和平息。
- 基本解释
(1).马鞭和弓。《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以与君周旋。” 杜预 注:“弭,弓末无缘者。” 唐 刘禹锡 《酬太原狄尚书见寄》:“ 幽 并 侠少趋鞭弭, 燕 赵 佳人奉管絃。” 明 张煌言 《答延平世子经书》:“昨知肇基东土,正拟躬执鞭弭,稍効驰驱。”
(2).借指戎马生活。 清 顾炎武 《哭顾推官》诗:“崎嶇鞭弭间,周旋仅一岁。”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截矶》:“适从 武昌 回署,整顿兵马,愿从鞭弭。”
- 延伸学习
- 1. 学习其他与纠正和平息相关的成语,如鞭长莫及、平息风波等。2. 深入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了解孔子及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用鞭弭的方式来纠正我们的错误,让我们明白了做事要负责任。2. 初中生:政府采取了鞭弭的手段来制止社会上的不法行为,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3. 高中生:面对挑战,我们必须用鞭弭的措施来解决问题,不能坐以待毙。4. 大学生:领导者应该善于运用鞭弭的手段,以治理社会上的不正之风。
- 故事起源
-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记载了一个与鞭弭相关的故事。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位贤臣叫孔子,他被任命为鲁国的官员。当时,鲁国内部纷争不断,社会秩序严重失调。孔子采取了严厉的手段,用鞭子抽打那些犯罪分子,以平息纷争,恢复社会秩序。这个故事成为了鞭弭成语的起源。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记忆鞭弭这个成语:1. 将“鞭”和“弭”两个字分开记忆,理解它们的基本含义。2. 想象一个领导者用鞭子打击纷争和混乱的场景,以帮助记忆该成语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主谓结构。
- 详细解释
- 鞭弭是由动词“鞭”和动词“弭”组成的成语。其中,“鞭”指用鞭子抽打,表示施加严厉的惩罚;“弭”指平息、制止,表示结束纷争。鞭弭的基本含义是通过严厉的手段来纠正和平息纷争,以达到恢复秩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