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1).谓涤净忧虑,恣逞情怀。《楚辞·九章·思美人》:“吾将荡志而愉乐兮,遵 江 夏 以娱忧。” 王逸 注:“涤我忧愁,弘佚豫也。” 三国 魏 曹植 《感婚赋》:“登清臺以荡志,伏高轩以游情。” 南朝 宋 谢灵运 《郡东山望溟海》诗:“荡志将愉乐,瞰海庶忘忧。”
(2).放纵之情。 三国 魏 嵇康 《酒会》诗之四:“实惟龙化,荡志浩然。” 宋 苏轼 《和陶拟古》之四:“少年好远游,荡志隘八荒。” 明 陈子龙 《白紵舞歌》:“流光逸艳心所倾,盛年荡志欢纵横。”
(3).动摇、涣散意志。 唐 柳公绰 《大医箴》:“畋游恣乐,流情荡志。” 清 二石生 《十洲春语》卷上:“﹝ 沉桂 ﹞綰时髻,被金翠,罗綺芬芳,争妍献媚,入其室者往往荡志迷魂也。”
- 基本含义
- 指心志豪迈、志向远大,意志坚定。
- 详细解释
- 荡志是由“荡”和“志”两个字组成的成语。荡有放荡、豪放、奔放的意思,志指志向、意志。荡志形容人的心志豪迈,志向远大,意志坚定,不受外界干扰或诱惑所动摇。
- 使用场景
- 荡志常用于赞美有远大抱负、意志坚定的人,尤其是那些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依然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可以用来形容勇敢的军人、有远大志向的创业者、坚定信念的科学家等。
- 故事起源
- 荡志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三国演义》一书中。故事中,刘备在与曹操的战争中多次受挫,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统一天下的远大抱负和坚定的意志。在一次与关羽的对话中,刘备说:“吾志在荡荡乎,非一城之地可居也。”意思是他的志向非常远大,不能满足于一城之地。从此,荡志成为形容志向远大、意志坚定的成语。
- 词语结构
- 荡志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四字成语。
- 例句
- 1. 他年轻时就立下志向,一直荡志不移,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2. 面对困难,他始终保持着荡志的精神,不屈不挠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与“荡荡乎”这个成语故事联系起来记忆,同时也可以通过与志向远大、意志坚定等相关词语进行联想。
-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志向、意志相关的成语,如志存高远、坚定不移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要荡志学习,考上一所好大学。2. 初中生:面对困难,我要荡志不屈,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3. 高中生:我立下了荡志,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为社会做出贡献。4. 大学生:在创业的道路上,我要荡志创新,不断追求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