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人民行为的准则。《礼记·祭义》:“致物用,以立民纪也。” 朱彬 训纂:“民丰物用,则知荣辱礼节,故可以立人纪也。”《国语·齐语》:“昔吾先王 昭王 、 穆王 ,世法 文 武 远绩以成名,合羣叟,比校民之有道者,设象以为民纪。” 南朝 宋 颜延之 《为皇太子侍宴饯衡阳南平二王应诏诗》:“大仪在御,皇圣居贞。旁缉民纪,仰纬天经。”
- 基本含义
- 指民众遵守法纪、遵循社会秩序的行为准则。
- 详细解释
- 民纪是由“民”和“纪”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民”指的是民众,代表着社会的大众群体;“纪”指的是规矩、法纪,代表着社会秩序和道德准则。民纪这个成语强调了民众应当遵守法纪、遵循社会秩序的行为准则。
- 使用场景
- 民纪一词常用于谈论社会秩序和公民道德问题。可以用来表达对民众遵守法律和秩序的期望,也可以用来批评那些违反法纪、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
- 故事起源
- 民纪一词最早出自《论语·为政篇》:“民无信不立。”这句话强调了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需要民众遵守诚信原则。后来,民纪逐渐演变成指民众遵守法纪、遵循社会秩序的行为准则。
- 词语结构
- 主谓结构,由名词“民”作主语,动词“纪”作谓语。
- 例句
- 1. 遵守交通规则是每个公民应该遵循的民纪。2. 作为一个公务员,他应当以身作则,遵守民纪。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社会秩序良好的城市,大家都遵守法纪,形成了一种和谐的民纪。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相关成语,例如“法纪森严”、“守纪律,讲规矩”等,来扩大对社会秩序和道德准则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做一个遵守民纪的好学生。2. 初中生: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应当遵守诚信原则,遵循民纪。3. 高中生:大家应该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维护社会的民纪。4. 大学生:作为大学生,我们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遵守民纪,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