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鸣谦常用于描述一个人在言谈举止中展现出的谦虚和谨慎的态度。它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在成功或取得成就后仍然保持谦虚的态度,或者用来劝告别人不要过分夸耀自己的能力。
- 例句
- 1. 他在取得了好成绩后仍然保持鸣谦的态度。2. 在面试时,要展现出鸣谦的态度,不要过分夸耀自己的能力。
- 基本含义
- 谦虚谨慎,不自夸。
- 基本解释
(1).谓谦德表著于外。《易·谦》:“鸣谦,贞吉。” 王弼 注:“鸣者,声名闻之谓也。得位居中,谦而正焉。” 孔颖达 疏:“鸣谦者谓声名也,处正得中,行谦广远,故曰鸣谦。” 南朝 陈 徐陵 《劝进元帝表》:“出震等於勛华,鸣谦同于旦奭。” 北周 庾信 《贺传位于皇太子表》:“伏惟天元皇帝,惟圣作圣,惟亲尊亲,降意於与能,鸣谦於神器。”
(2).谓态度谦恭。 南朝 梁 沉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文》:“至公以奉上,鸣谦以接下。”《梁书·刘览传》:“既以鸣谦表性,又以难进自居,未尝造请公卿,缔交荣利。”
-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关于中国文化中尊重谦逊价值观的成语,如“谦虚谨慎”、“虚怀若谷”等,可以帮助进一步理解和应用鸣谦这个成语。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考了第一名,但我还是鸣谦地向同学们分享我的学习方法。2. 初中生:他在比赛中获得了冠军,但他并没有因此而骄傲,一直保持着鸣谦的态度。3. 高中生:在面试时,我会展现出鸣谦的态度,不夸大自己的能力。
- 故事起源
- 鸣谦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诗经·小雅·鸿雁》中。原文是:“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归,言秋其乐。”这句诗描绘了一只大雁高飞返巢的场景,同时也传达了大雁谦逊的品质。后来,人们将“鸿雁”与“鸣谦”联系起来,形成了这个成语。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鸣谦”与大雁的形象联系起来进行记忆。想象一只大雁高飞时发出的鸣叫声,同时想象大雁在归巢时保持谦虚的态度,这样可以更容易记住这个成语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鸣谦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鸣”是动词,意思是发出声音;“谦”是形容词,意思是谦虚。
- 详细解释
- 鸣谦指的是在言辞和行为上表现出谦虚谨慎的态度,不自夸自大。它强调了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时应该保持谦逊和谨慎的态度,不要过分夸耀自己的才能或成就。